很多孩子身上的自卑,并不来源于养育者的直接攻击,而是一些心理上的忽视和不被共情。
这将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孩子的自恋受损,结果是要么回避社交,要么在人群中以夸大的表演性来防御内在的自卑;一旦被识破,就再次印证了自己不行,这个过程非常内耗痛苦。
有位男性来访者,从小家境富裕,记忆中,父母很少对他说重话,打骂更是没有。但是,有种深深的自卑感始终伴随他的整个少年到成年。
小时候,有一次因为某个方面表现优异,被选拔到省里参加比赛。
他很兴奋,其中有一项要求是参赛者必须穿黑裤子,虽然提前跟父母说了帮他准备,但并没有人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出发前一天,家里找出妈妈的一条女士黑裤让他穿。他没有选择,只有愤恨和绝望。
第二天穿着这条裤子到达比赛现场时,一股巨大的羞耻感席卷着他,仿佛所有人都在向他指指点点和嘲笑。
那一刻,灵魂已经不在他身体里了,只是四处寻求躲藏。
如今人到中年,时常还会产生被人看不起的体验;生活中,很难拒商家的推销,也是因为担心对方以为他买不起而嘲笑他。
在养育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忽视比指责打压更糟糕,这会让孩子的心理一直处在干瘪无法充盈的状态,空虚、缺乏动力会成为人生的主要基调。
说好听点叫共情的缺乏,难听点叫做精神虐待。这样的养育者,完全无法从人的内在基本状态出发,去看见和满足一个孩子的合理需求。
当然从现下来说,更多父母纠结的是,一味满足物质要求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比如一双运动鞋动辄千八百块甚至更贵,买还是不买?
其实满足孩子并不会使其变坏,关键在于,父母满足孩子的同时,不要把自己奉献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