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吴老师哇 ,点击右上方“关注”不迷路,每天为你分享【孩子成长可能遇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中国古代对于礼仪有着严格的要求,素来有“礼仪之邦”的之称。
很多的孩子学规矩都是从小抓起,不管是是学习还是为人处事,有远见的家长都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定制系列规则。
这样做有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为什么要从小抓起?
这个我们就要先从创造力说起,史蒂芬·科特勒在他的著作《跨越不可能:如何完成高且有难度的目标》中提到过:
创造力是取得伟大成就的起点,如果想获得卓越的成就,那么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
创造力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密切相关的,甚至有人会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归结为创造力,这并不完全准确。
创造力的产生基于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思维,当我们能把不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合理的想法结合在一起生出全新的见解,创意就产生了。
创意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比如在我们专心地做一件事的时候,有时候会被与当前无关的事情打断。
这是很多创意产生的常见场景,但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好的。
这种情况频繁发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会对我们的学习与工作造成严重的干扰。
孩子写作业分心、我们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学习坐不住……都源于这种不经间出现的念头。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大脑选择的优先性决定的!
很多事情一早就存在在我们的大脑里,之所以我们没去做,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觉得“它”不重要,我们不会优先去做它。
举个例子:
两个相同年级的孩子,写同样的作业,其中一个全程除了写作业之外,什么也不做。
另外一个,在写作业的过程中,经常做别的事:喝水、上厕所、玩笔、说话、走动……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前面一个孩子大脑里没有喝水这件事吗?
并不是,而是对于前一个孩子而言,大脑把写作业的优先性放在了所有事情之前。只有完成了写作业这件事,才能去做别的事。
而对于第二个孩子而言,写作业的优先性没有喝水、上厕所……的优先性高,所以在写作业的时候,大脑冒出喝水的念头,会先去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