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暑期寄放在朋友家里,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孩子过于调皮,没有团队融洽相处的意识,偶尔,总是会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点摩擦。
我跟朋友说,把他与其他孩子隔开。
本意只是想拉开距离,让他自己玩,就可以。
朋友说,那样不好,孩子会感觉被“孤立”。
“孤立”这两个字,曾经真的占据了我的童年,不可磨灭的童年阴影。没想到,二十多年后,又再相遇!
是的!又是童年阴影!
我之前的文章也分享过:我的学生时代,一些老师可不会像现在的老师,会照顾到我们的感受。
学生不听管教,上手是日常!
“孤立”也是老师“惩戒”学生的一种方式!
一旦老师对哪位学生宣布“孤立”,就让所有同学,不准跟他玩。
那个时期,我们幼小的心灵,真的深深地惧怕被定型,被“孤立”。
也许,现在的我,已经释怀,对“孤立”已经没有那种恐惧。反而,有着深深的喜欢。
现在的我,最好被“孤立”。那样,我就可以更多的时间,空间,做自己的事情,不被打扰。
也许不是喜欢被“孤立”,而是学会了享受“孤立”。
上周末,我分享一篇文章给朋友,也是类似话题:人生陷入困境,孤立无援,怎么办?不要陷入绝望,而是要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奋进,或许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知道的故事,也是在我们长大之后才知道的一些故事。
个别若贝尔奖得主,个别科学家,个别生物学家,个别名人大咖,都有过不被待见的时光。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很有自己的个性,不受老师喜爱,却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果,我们小时候被“孤立”,能有父母告诉我们:孩子,你不用担心,我们专心学习,考好成绩,就不会被“孤立”了。那该多好!
我分享之后,收到朋友给我的留言。居然也是如此相似的经历:她说她自己在单位里,也是那种没有存在感的人。被认为很有个性,一旦不被公平对待,绝不忍气吞声,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人际关系并不是很好。
然而,据我所知,她却是单位里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她至少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圈子里,还算是属于事业有成一类的,也就是世俗标准上的有房有车有点钱。
今天,刚好静下来!
我就在想,或许,被“孤立”真的会让小孩子感到害怕,造成心理阴影。但是,如果通过正向的引导,或许反而会激发孩子的潜能,专注自己的事情。
我现在都跟孩子说:爸爸没办法一直陪你玩,爸爸有爸爸的事情要做,你有你自己的事情可以做。
我写字,他玩拼图;我睡觉,他就画画;我看书,他看电视。
我们互不干扰,相得益彰。
我带他去游乐场,也是跟他说,在自己的区域,玩自己的就好,不要跟其他小朋友凑在一块,以免发生争执。他每次也都玩得很尽兴。
同样,对于大人而言,更不要因为自己陷入不堪的人际关系,而感到绝望,或者对人生失去信心。
我之前也分享过:“断舍离”的初衷,并不是做卫生,而是用来隔绝自己不堪的人际关系,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充分享受只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