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包括景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家长指导时可以让孩子看看哪些句子的景物描写生动;哪些的语言描述有趣,能体现角色性格;或者是哪段心理描写准确地写出了角色的所思所想。刚开始孩子可能区分不出来,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并给他解释为什么这些句子好。
读完这个故事,我告诉儿子哪些句子写得非常好。
比如对国王的语言描写:
“国王看见木头人人就严厉地对他说,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小鬼从这里经过,他是一个没有礼貌的家伙,我要抓到他,狠狠地教训他一顿。”
这两句话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严厉又傲慢,还自以为是的国王。

三、拓展
带孩子阅读要不要拓展,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孩子学到什么就是什么,然而我的观点是可以拓展。因为孩子阅读是为了掌握知识,有了阅读方法的帮助,他可以更精准地从书中学到更多。
拓展其实就是在原内容基础上,带着孩子总结、梳理,让读过的内容相互串联、融合起来。
1. 帮孩子进行总结
比如读了一个故事,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书中的主要人物?你最喜欢的人物是什么?他做了什么?为什么喜欢他?
对于刚读的这一章,我问他喜欢木头人还是国王,人家居然告诉我,两个都喜欢!喜欢国王,是因为国王看起来威严,头上戴着的皇冠有亮闪闪的大宝石;喜欢木头人是因为他善良,帮助了尼尔斯。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实在没想到。不过,也符合我儿子爱收集各种宝石的性格。

不管答案是什么,都是孩子的思考,我们帮他归纳出来,也相当于帮孩子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2.梳理
对于故事书,我们还可以问孩子:最开始发生了什么?中间是怎么发展的?结尾又是怎样呢?
读完这一章后,我问儿子,他的答案是;尼尔斯想出去玩,结果遇到复活的青铜像追击,中间木头人救了他,结尾是太阳出来后,青铜像和木头人都不见了,尼尔斯重新和雁群相遇。

至于科普书,家长又可以这样问:你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呢?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和孩子讨论的时间,可能也就30分钟,但孩子对这本书的印象会深刻,记忆的时间也会更长,相比于孩子一个人阅读,这些讨论让他发现书中有趣的点或者是没有意识到的点。
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曾提出学习知识的存储与提取负相关,指的是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存入记忆越难,提取越容易。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时花费的时间越多,记忆这个信息的时间就会越长。
精读一本书,看似花费的时间更长,但孩子记住所读内容的时间也会更长。相比于粗读10本书,却仅仅记住一些情节,精读无疑更让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