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奶粉配料里密密麻麻的都是各种看不懂的化学名,会不会有太多食品添加剂,宝宝吃了不好呀?”
“这你可问对人了,2014年时,我也被这些眼花缭乱的配料弄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买奶粉,在询问了医生、母婴店工作人员,以及查了不少资料后才放心,原来配料里的乳糖、脱脂奶粉、植物油这些都是食品原料,而那些看不懂的氯化钾、硫酸亚铁之类的都是营养强化剂。”
9月6日,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家家利超市的婴幼儿食品售卖区域,一段这样的对话吸引了记者注意。2014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消费者对内容繁杂的婴儿配方奶粉配料表放心?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十年发展变化中找到了答案。
01
十年来,“四个最严”筑牢安全底线
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过程中,食品添加剂是避不开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和食品安全最严谨的标准落实,食品添加剂行业也在不断规范发展路径、筑牢安全底线。
记者注意到,2014年,有媒体报道了“专家称高档婴儿配方奶粉含40种以上食品添加剂”的消息,引发了许多家长的担忧。之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科普文章提出:“舆论认为的婴儿配方食品中含40多种食品添加剂的报道,也不是完全误导,主要跟我们国家之前的管理模式有关。以往我国一直将营养强化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类来进行管理,因而造成上述诸多误解。随着认识的加深和管理思路的完善,借鉴各国的管理模式,在我国最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种类中已不再包含营养强化剂,相信今后,这类的误解也会逐渐减少。”
2014年12月24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该标准替代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新版标准中,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2016年6月15日,海藻酸钙等10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审查通过;2017年2月6日,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碳酸铵获批;2018年2月23日,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果糖基转移酶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审查通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表示,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采取了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只有工艺技术上确实有必要,而且要经过风险评估,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会批准使用。
十年来,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不断地适应着时代发展,不断地满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了解过2014年食品添加剂行业发生的大事,也就不难理解消费者在看到婴儿配方奶粉配料表后从“担心”到“放心”的心态转变。不断完善的标准给消费者和行业吃下了“定心丸”,严格的监管正让“定心丸”的效果持续显现。
02
十年来,打破“谣言”树立正确认知
2022年6月23日,在《2021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薛毅围绕当前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疑问进行了解释和澄清。他表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及非食用物质认识不清,一些不法分子有意识混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的界限,向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如孔雀石绿、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由于普通消费者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往往会将添加非食用物质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归罪于食品添加剂,加深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目前,行业也正在积极解决这一问题。薛毅说:“为了保障食品工业和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的正常发展,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认识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并且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