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妈
“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指的是各种不理性的行为,有可能是因为在童年的时候得不到满足,到自己长大之后进行的补偿。
一个粉丝跟我提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在小的时候父母告诉他外面的东西很脏不干净,而且家里面穷,没有这么多钱,所以从来不让他在外面买零食。
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每次看到同学们吃零食,他内心里面都极度的羡慕,却只能忍着控制自己,不要把视线投到同学的零食上面,不停地忍住想要流下来的口水。
高三毕业的时候父母就给了他一定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而且也不再管他的学习,也不再管他,他开始放肆地吃辣条。
一整个暑假,每天都会吃好几个包辣条,吃得喉咙干哑,吃得口唇生疮,依然不肯放弃。
而到了上大学之后更是每天不怎么吃饭,就是吃零食。
现在他已经结婚生孩子了,而他们家的零食全部都是成箱成箱买的,但是他的孩子每天看到这么多零食,却也没有吃多少,一根棒棒糖他可能含了两口就不吃了,所以孩子现在长得高高大大了,也非常的健康。
而他的父母在他结婚装修房子的时候给了他100万,但是他内心里面对父母还是存在怨恨的,毕竟在自己需要钱来买零食,需要钱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的时候,父母却把钱攥得紧紧的,而且跟他说家里面穷。
这个粉丝就是非常典型“童年报复性的心理”,这些消费的行为,买零食的行为,就是属于童年报复性行为。
父母常见的这5种教育方式,就容易养出心灵匮乏的孩子,长大容易出现童年报复性行为
第1种:绝对不让孩子吃零食
确实现在国内大部分的零食都是不健康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甚至有很多反式脂肪酸,有各种色素,添加剂,给孩子吃对身体确实是一种负担。
但是孩子吃零食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
就像是全红婵作为一个奥运冠军,教练需要对她进行严格的体重控制,所以平时不能乱吃东西,但是只要比赛结束,教练会让他们放纵几天,他就会去买各种的零食。
而她自己的愿望是在村里面开一个小卖部,她最喜欢的零食是辣条,所以她在奥运会拿到冠军的时候,很多辣条的公司直接开着大货车运辣条到他们家。
第2种:为了省钱,给孩子穿别人家的旧衣服
如果孩子是刚出生,还不太懂事的时候,穿姐姐或者是亲戚家的旧的干净的衣服,这对孩子来说还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孩子慢慢懂事却要孩子穿旧衣服,很容易让孩子有一种“不配得感”,自己不配拥有新的衣服,或者是导致孩子童年产生匮乏感,成年后需要不断的买新衣服,才能满足自己的这种匮乏感。
小何是我的同事,她有一个嗜好就是每次发完工资都会去买衣服,每个月几乎都要买个好几件衣服,逛街是她最大的嗜好,所以她每个月都是月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