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名17年坚守的“一元抗癌厨房”:人间烟火,最暖凡心
这世上最见证生离死别的地方,一定是医院;其中最见证伤痛的病症,一定是癌症,尤其是晚期癌症。
当你知道自己或者亲人离开这个世界,是无法挽回的事;当你见证着他们在生命最后的这段时光里,饱受折磨;当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却又无能为力...这种说不出的痛,才最让人心碎。
这种时候,“吃点爱吃的”可能就是所有人最后的慰藉。
近日,“夫妻开办1元抗癌厨房,17年不曾休息”的消息上了热搜。
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街,每到饭点来到小巷子里,你会发现这里热闹非凡,肿瘤医院的一些病人家属会带着他们购买的食材在这里烧制饭菜,人们把这里称之为“抗癌爱心厨房”。
刀咣咣剁在菜板上、热油滋啦啦下菜、炒勺频频撞锅、人挤人的蹲在一方方小灶前,大家就这样守着眼前的一锅菜。
这个有些简陋却温暖无数个家庭的“抗癌厨房”,万佐成夫妇守了整整17年。
1993年开始在肿瘤医院附近开饭馆的夫妻俩,后来因为道路扩建,馆子被拆了,他们就搬到这条巷子里,摆早点摊卖油条。
2003年,一对夫妻带着患骨癌的孩子找到了他们的油条摊,小心翼翼的问能不能借用炉灶给孩子做顿饭,万佐成没有迟疑,答应了。
“小孩是骨癌,已经截肢了,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听了好心酸。” 万佐成告诉这位母亲,以后可以天天来炒菜,并以“是多余的火”而拒绝收钱。
慢慢地,这个消息在一墙之隔的肿瘤医院传开,每天来“借火”炒菜的人越来越多。
“炉子不够用了,六个炉子排队,到吃饭的时候要排到好晚。我一口气买了十套炉灶,来了好多人。”
刚开始,这些都是免费的,来做饭的病人和家属都觉得“不好意思”,夫妻俩为了让大家安心,象征性地收费5毛,后来涨价到1块,直至今日。
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这里就是一个短期的“家”,“无论怎么样,饭还是要吃的”这是熊庚香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17年来,人来人往,来这里做饭的有老伴儿,有父母,有儿女,甚至是患者自己,而守在这里的,却是铁打的夫妻俩。
夫妻俩每天从早上四点忙碌到晚上十点,全年无休,这样的生活循环往复了十几年,万佐成已经67了,就连身体也偶有吃不消,但夫妻俩始终惦记着这里。
“好多人都说我有病、说我原本可以出去玩。”熊庚香说,“我这不比旅游还幸福,这么多人围着我。”
2019年下半年,夫妻俩关掉了经营十几年的油条摊,但没有关掉“抗癌厨房”,也没有回到子女身边照顾孙子、孙女,他们依然守在这里,守护着病人们的一日三餐。
这么多年下来,他们与跟很多的病人、家属也都有了感情,在“抗癌厨房”一面被油烟熏黄的墙上,密密麻麻地写着病人家属们的联系方式。
他们希望保持联系,也时常邀请老万夫妻俩去自己的家里做客。
夫妻俩的生活也很拮据,但他们还是一直把这件事当成事业来做,“他们很难,比我们难。”
这件事也同样得到了不少人的默默支持,比如十多年没涨过房租的房东,和这里从来没抱怨、还送来食物的街坊邻居们。
受到媒体关注后,万佐成夫妇和他们的“抗癌厨房”,从病患家属的口耳相传中,走进了大众视野。
当地政府已经拨款装修了厨房并补贴房租,平日里也有义工过来帮忙。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小巷的烟火里,五味人生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