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肌肉:臀肌。
主要作用:翻身训练时激发腿控式翻身;俯爬训练时促进屈膝、屈髋、足蹬地的动作;扶持迈步训练时促进大腿
前后肌群交替收缩;有助于纠正屈髋、足内外旋等。

15 足三里穴
取穴要点:外膝眼下三寸。
相关神经:腓深神经等。
相关肌肉:胫前肌。
主要作用:通过增强小腿前侧肌力减轻小腿后侧肌肉痉挛,有助于尖足纠正;促进正确行走时的足背屈动作,协
助纠正肌性足外翻等。

16 阳陵泉穴
取穴要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相关神经: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
相关肌肉:腓骨长、短肌。
主要作用:纠正肌性足内翻;协助纠正尖足等。

17 阴陵泉穴
取穴要点: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与阳陵泉相对。
相关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相关肌肉:胫骨后肌, 比目鱼肌。
主要作用:纠正肌性足外翻。

18 涌泉穴
取穴要点:足底中部前1/3与后2/3交点。
相关神经:第二趾底总神经。
主要作用:俯爬训练中促进足蹬地前进。

19 风池穴
取穴要点:枕部髮際上凹陷处。
相关神经:枕小神经分支。
主要作用:有助于颈背张力较高的翻身;有助于视力康复。

20 腰眼穴
取穴要点:腰部凹陷处。
相关神经:腰背神经。
相关肌肉:背阔肌、相关核心肌群。
主要作用:独坐训练中有助于调整腰背肌群促进坐稳;独站训练中有助于调整腰背肌群促进站稳。

经过几十年多学科的研究,目前可以认为,穴位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多层次空间,神经、微循环以及相关的介质、细胞等是穴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穴位普遍存在较大神经分支,如足三里穴神经、微循环分布均多于非穴区。肥大细胞是微循环调节的重要细胞,针刺后穴区肥大细胞明显增加,神经切断可使电针引起的足三里穴肥大细胞聚集减少。有学者研究观察到,深刺足三里穴达到“得气”时,胫前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增高、血管内径增宽,显示针刺得气会明显改善微循环;他们的研究还证实浅刺、非穴位刺激、留针均对血流动力学无著影响,支持穴位接受有效刺激主要是通过神经-微循环等发挥作用,足三里“得气”主要是刺激了支配小腿前群肌的腓深神经或其主要分支。
神经解剖只有1-2百年历史,而经络和穴位已越千年,就从体表能如此接近地对外周神经定位这点,我们中华祖先已走在世界前列。实践中我们还体会,穴位不仅是接受信息的敏感点,而且就末梢神经而言,是接受信息的最佳点,远了信息不强,近了可致神经损伤;由于穴位在较深部位,必须用一定力度的较深点压或针刺才能“得气”。点穴刺激某组肌肉兴奋,也是通过神经-微循环起作用。
根据祖国医学“错穴不错经”的原则及经络多与神经走向一致,因此在同一经络或神经上,上、下几个穴位也有类似作用,因此也可交替在同一经上应用上下的同功穴,这样还可减少对某一穴位刺激过多敏感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