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供电部门一位客服经理则表示,他们正接到通知前去开会,可能“开一停六”松动到“开二停五”的企业范围会扩大。他表示,近期错峰安排越来越突然,变动越来越大,所以现在错峰通知以供电局短信通知为准,请企业及时查看信息,作好人员安排。
多地限电背后
据华夏时报报道,当前随着多地能耗双控政策的升级,已经有16个省份出台了力度不等的限电措施——力度较小四川,要求“暂停非必要性生产、照明、办公负荷”;力度较大宁夏,则要求“高耗能企业停限产一个月”。江苏、广东、浙江等化工大省更是重拳出击,对数千家企业采取了“开二停五”“限产90%”等措施。
事实上,限电不仅是能源紧缺问题,也受到国家双控政策和环保等因素的影响。距离我国2030年的碳达峰目标还有8年时间,但是我国的能耗控制仍有待进步。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仅下降了0.1%,能源消费总量上涨了2.2%。
今年上半年,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一半以上的省份上半年“双控”目标未能完成。“能耗出现不降反升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重点用能企业无序用能、违规用能。”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戚玉松表示。
随着年终大考的逼近,被“点名”的地区要想扭转局面,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力求尽快改善能耗问题。对此,“限电政策和我国用电需求直接相关,也说明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此表示。
与往年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的错峰用电政策不同,此次限电,“能耗双控”成为各地在采取限电措施中被反复提及的因素。
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能耗双控目标考核,多地下发能耗双控的政策文件,要“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行限制。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也提出,要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严格能耗双控考核,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加强激励,对目标完成不力的地区严肃问责,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限电已经影响到资本市场。从9月22日晚上起,10多家A股上市公司先后发出公告称,由于供电紧张,为响应当地“能耗双控”的要求,上市公司本身或旗下子公司的生产线临时停产。这些公司包括西大门、ST澄星、天原股份、神火股份、迎丰股份、南京化纤、锦鸡股份、聚杰微纤、晨化股份等。
侠客岛:
生产旺季搞拉闸限电咋回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9月26日发表题为《【解局】生产旺季搞拉闸限电,咋回事?》的文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了该文。文章指出,各地全力优化能耗指标、不惜关停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刀切”做法,跟开学前狂补作业一个道理。
文章称,今年上半年多地能耗不降反升,9省区能耗强度、消费总量均被国家发改委给出一级预警。
考核压力下,各地又赶紧立“军令状”、加速整改。但转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标如何达成?于是,一些地方就采取强力手段,定指标、压任务,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
文章表示,任务早已明确,目标也很清楚,为啥非要火烧眉毛才想起落实呢?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
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
文章进一步说道,“一刀切”要求企业停产、限产,相关产品必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又因限产企业多涉及上游原材料,涨价必然导致下游企业利润空间缩减,进而迫使企业将生产成本转移至消费端,提升消费价格,抬高通胀水平。这非但无益于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反而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失序。
文章称,做好“能耗双控”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再如,优化地区、产业、企业间的能源梯级利用,借助智慧化管理系统减少能源浪费;还可以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绿色照明、绿色制冷,聘请专业公司设计绿色节能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