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有关全国国民阅读的报道:经调查,中国人年均读书4.66本,韩国人平均11本,法国人年均14本,日本人年均10本,德国人年均47本,俄罗斯人年均55本,犹太人年均64本。这个数据相比较其他国家已经很低了;虽然,从小开始接触书本,一直到毕业,到工作,我们真的坚持阅读了吗?甚至有很多人在毕业后,就开始放弃阅读了,稍好一些的转而阅读更为轻松的内容。

小新偶尔看到了这个数据,平常爱看书的她也不相信这个数据,在心里低估着,到底阅读数量重要还是阅读质量呢?
小新觉得这个话题比较有意思,于是一个电话拨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小渔。“小渔,在忙吗?”小渔在小新眼里是学富五车的才女,没事找她唠叨自己的突发奇想,似乎这次换了风格。“不忙呢,”电话那头传来小渔的声音,“小新,有什么急事吗?”平常两人都是微信联系着的,这一电话可把小渔弄糊涂了!
“哈哈,没事啦,找你聊一个正经事,”小新解释道,“你觉得一个月读10本书,和一个月反复读1本书,哪个收获大?”

小渔被这个问题怔住了,想了想回答道,“这倒可是见仁见智了!”
“怎么讲呢,”小新想听听小渔的见解,但又觉得自己对此有发言权,“当然是读一本书啦!”
“是的,但凡任何事都有一定的限定,”小渔若有所思的答道,“比如读十本书不见得比读一本书有用,而读一本书又不见得会比读十本书更有效。”
“那是读书在于有效了啰,”小新说,“好久没见了,出来散散心吧!”

“好的啊,”小渔表示同意,“就在我们常去的街角那家咖啡店吧!”
她们两人短暂寒暄后,便进入了电话里的没有谈完的话题。
一、说一说个人的一些阅读习惯
“你说重点在于阅读的有效性,”小新迫不及待地追问道,“可是我只看完就可以了,我想看一个故事,沉浸其中,一步一步跟着情节走,知道结果就好啦!”
“这是一种阅读方式吧。”小渔说,

“说到这,让我先讲讲你前面问道的一个问题,'一个月读10本书,和一个月反复读1本书'的收获性问题,”
“我先说说我的三种阅读习惯,看看是不是跟你的一样。”
“哈哈,洗耳恭听!”小新说,一副顽皮的模样!
“嗯。”小渔微笑了一下,短暂的思考后说道,“首先,面临新的领域的时候,我会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或者集中一个时间段阅读5~10本书,建立这个领域的知识架构,但是现在它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我会通过这种方式,快速的掌握知识,然后对这一块非常熟悉的时候,我就会从中挑出1到两本,列在我的常读书单上。我甚至给书单分类不同层级,有些作为案例素材引用的,但不是常读书单。常读书单的标准,一个是它具有知识源头性的书籍,就是一手信息;二是在这个领域里面的占据头部的书籍,其他的书没法跟它竞争;三是具有指导实践价值方面的书。当然根据每个人的阅读领域不同,选择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对于我这个阶段的阅读的话,觉得能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快速的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那么,对我的收获是比较大的。”

“那第二个呢?”小新问道。
“我的第二种阅读习惯,就是阅读了一本书,会把这本书作为我的重点对待对象,把它四分五裂,找出核心知识点、关键词、主题,带着疑问以及探究书中没说的,通过这本书可以去延伸出很多的知识,那我就可能只看这一本书了,甚至还可以写一部专著式的小册子。”
“那真是够学究式了! ”小新一点不想自己只是听众,每次小渔说完停顿的时候说上一句。
“那么,只读这一本书,怎么收获更大?我会把这本书的知识脉络梳理出来,找出书中的重要的知识点,会做上一些笔记,哪一些是难点?哪一些是这本书没有讲到的?哪些是我所总结出来的问题?通过这一条条的线索,在使用思维导图工具通过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展现在眼前,就像全景图一样知晓大纲也不放过一处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