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论那么多,却对职场忙人不友好,这个方法专门写给职场人
确实是这样,但也不是没办法解决呀。
我把读书分为3个阶段:略读或略听阶段,划线标注重点阶段,思考与整理笔记阶段。
确实上下班挤公交地铁、排队这样的事占据了人们很多的时间,而且嘈杂的环境也不适合认真的读一本书并且记住。
但在这样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完成“泛读、泛听”的步骤。
泛读就是快速的读一遍,让自己头脑中有个大致的印象,不需要记住,也不需要标注出来重点。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知道了作者在这部分要讲的主题是什么,最好读过后能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最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听书”软件是非常适合在大城市生活,上下班时间又长又拥挤的职场人士的。像樊登读书几乎在1小时之内讲完一本书分钟,不去评价他讲书的水平如何,至少可以从中获悉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和框架,每天上班下班的时间借能够听完一本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知自己想了解的内容。
用这类听书软件做一个对书籍的大致了解是很好的。但如果认为听过一遍就能够记住掌握就是完全错误的了,这也是大多数批判这些软件无用害人的网友的观点,它会给人一种完成感,但这种完成感只是学习一本新书的开始,仅此而已。
第二步是在书中标注出自己觉得需要摘录到笔记上的内容,但每个人觉得重要的内容并不相同。对于需要大量输入才能保证输出的自媒体人来说,我通常是把主要的观点和结论,还有提到的人物、事例、理论、实验都要做出相应的总结,以便可以丰富自己文章的内容。
第三步是要落实在“笔头”上,真正把你所标注的内容记在笔记上,无论是电子笔记还是纸质版笔记。
你可能不解:为什么我要把这个过程分为3个步骤呢?
其实是和每天的时间划分有关系,一天中有像晚上回家收拾妥当后的大块的时间,也有像等公交地铁、排队、午休,甚至上厕所这样的碎片时间。
而我是把略读和标注的步骤放在碎片时间内进行,因为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的碎片时间没有浪费在刷微博看小视频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娱乐的项目上,也能够给最重要的思考以及记录笔记打个基础,真正做时可以更快的上手。
至于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做笔记,我们放在下面来谈。
三、笔记:提炼主要观点,总结佐证材料,附上个人思考
在“摘抄”书中原文这件事上,可能纸质版比电子版要消耗时间,而电子版笔记对于打字慢的人来说也比较费时。
我上大学时还很爱做纸质版笔记,因为觉得那样更有助于思考和记忆,但工作了之后受限于时间,还是转向了电子版笔记的领域,虽然可能比不上纸质版笔记对记忆的加强作用强,但也好过看过的书放在一边,完全没有记忆和收获。
那么怎样做才能更高效呢?
这里推荐语音转录软件,它可以把你说的话实时转变成文字的形式,像讯飞语记。
那么到底怎么用呢?
举例来说:
我会在上厕所时把之前看过的书中的重点进行标注。
然后在早上醒来还没有特别清醒的时候,在阳台打开窗户晒太阳,利用自然光唤醒的同时,用讯飞语记把我标注的内容用语音转成文字,这比打字要快的多,还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讲话能力。
接着用word、Typora、onenote、石墨文档等线上或线下的文档处理工具把语音转录的文字复制进去。然后在每一点下面加上我自己的思考,或者同样可以证明上述观点的例证。
这样几乎就完成了我做笔记的过程,虽然看起来借助了很多工具,但确实提高了我记笔记的速度。
当然你可以选择把第二步第三部结合起来划重点时便开始做笔记,做出适合你自己习惯的调整。
四、记忆:打印成册,理解着回顾
杨绛先生在写《钱钟书手稿集》的序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