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剑桥博士在西方版“知乎”上抛文称,在欧美国家,要想吃得像中国人那么好,天天下馆子吃遍山珍海味,是不太可能的。网络上很多人说这样的说法“忽悠人”,但对于有过西方社会生活经验的郎君来说,这是郎君亲眼所见的事实。
其实,这背后所隐藏的,是社会制度的差异。直白了说就是:西方多数是“福利型社会”,通过高税收的模式把钱交给国家安排;中国则是“消费型社会”,大部分钱留给老百姓自己,老百姓自己打点去。
也因此,西方老百姓拿到手头的钱其实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多(到手工资先被扣除一大半,例如人均3000,到手的人均仅1500~1800),而这一笔被大打折扣的工资,还要面对的是各种高昂的服务税、环境税、餐饮税、消费税等等,因此普通老百姓可用于消费的本金很少,像西欧的法、德、意等国,餐饮消费税就高达19%~23%,这还没有算上消费者需要承担的其他成本性税收费用。

▲郎君现场实拍“税后工资”,他们有很多人还达不到这个数值。而这样的税后工资在当地点外卖,其实就和在中国领一千多的工资,还要面对二三十块的外卖费用是一种感觉。
这种现象是多数西方福利型国家当前存在的市场“硬伤”,高税收带来的是民众整体的消费能力的下滑。因此,像外卖产业这种高度依赖“消费者流量”和“消费额度抽成”的商业模式,在西方社会碰壁,也是十分正常的,毕竟面对动则几十元(当地货币)的外卖费用,多数人交完税还是吃不消的。
(4)人工成本问题
人工成本高,也是西方外卖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这种“高成本”的阻碍,从平台源头,到商家,再到配送人工,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而这一切最终又都落到了消费者头上,因此想在西方推广外卖产业,成本这一关就比较难过。
中国人做生意,有一个词叫“薄利多销”,意思是压低价格,通过走量来获取更高的收益。但在多数西方国家,人口规模、人均实际消费能力,都注定了就算是“薄利”也“多销”不起来,因此外卖产业的“走量降成本”模式根本无法在这些地区普及。

我认识几个在欧洲跑外卖的朋友,他们所在的地区人均名义月收入是3000欧(实际到手1700上下),经济发展在欧洲地区算是比较好的了。他们兼职了名为“just eat”的外卖平台的派单工作,在当地派送一单扣除上方抽成,自己拿到的大概是2-3欧元左右,按照这个比例趋势,一天下来的收入应该相当可观。
可是,外卖产业的不兴导致了派单量少,再加之出货效率等外在因数影响,导致了他们“想努力都努力不了”,收入很难提升。面对高昂的配送服务费,消费者吃不消,商家也吃不消,市场也自然萎缩了。
除此之外,外卖平台的服务成本、研发成本、以及商家的劳动成本,也都是高昂的,这些都可以算是“人工成本”,而各项高昂的人工成本所带来的,是市场空间的萎缩。总的来说就是:高成本导致消费者消费吃力、市场变小,而商家、平台、派送员没生意做,获利也不多,因此在这些地方,很难形成像中国一样发达的外卖产业。

(5)技术保障问题
我们到今天的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在他们仅有的个别有真正“互联网外卖产业”的城市,打开他们当地的外卖软件或者网站,会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相比于中国来说,他们的商家寥寥无几,页面设计非常山寨,感觉就像许多年前的中国,根本和现在的中国外卖服务系统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