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晦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三 如何学习易经。
这更是粗浅的看法。我觉得要把握住,象,数,理,占四个字和变易,简易,不易六个字,共计十个字。
具体的办法我认为,先了解八卦的起源。从中了解阴阳两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同时要了解八卦是如何引导中国文化在天文,医学,音乐,数学,建筑等各学科发展的。周易以前的八卦是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可以翻阅一下,清朝人写的河洛精蕴。
第二步再学习周易,正确理解上面的十个字。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书,就在网上去查好了。
当然在这以前,大多数人都要补习一下古文。
学习易经,关键在把握里面的思想,方法,能对自己有所启示就可以了。千万不要陷入占卜的泥潭,想做神算。占卜的方法也可以看一看,便于对易经的理解和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方法。起卦容易,解卦难,一般人是学不好。现代的参考书如哲学思想史,中国文化思想史,都是比较好的。郭沫若先生对易经的分析更精辟。
我的看法粗浅的很。只是希望对初学者有一点借鉴。我希望非专业人员,不要把青春和精力,都浪费在训诂方面。一般人是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了解就可以了。
有记忆错误和观点错误请指正!
谢邀应答!
《易经》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奇书”,关键在于其“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个“中”字!(古《精蕴》云:“一中为忠,二中为患。”)
据《康熙字典》所载,汉字达五、六万之巨。然而非常不幸,却罕有兼具“正反合”三义的字,而“中”则是一个特例,堪称奇迹。
由“中”乃十字空间坐标原点、源点、0点、中点的数学抽象,我们不难获知,《易经》所言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这个汉字“中”,其实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以贯之数千年的“允执厥中”王道正统思想体系的核心。
这个以“中”(汉字结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为核心的“执两用中于民”思想(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开启了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终极之旅”!
试想,如果连不“中”都是在言“中”,那还有什么不在这个“中”之中?
还是让我们听一听古人关于“中”、关于《易经》涉“中”的相关论述吧!
1、《管子•弟子职》:“凡言与行,中以为纪。”
2、孔子:“夫礼,所以制中也。”
3、孔子“中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
4、西汉•刘歆《三统历》:“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5、唐•孔颖达《周易正义》:“顺天布政,则得大中,故皇极为五也。欲求大中,随德是任,故三德为六也。”
6、北宋•柳开《答陈昭华书》:“大乎,圣人之经也!数其五。”
7、北宋•阮逸《中说•序言》:“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
8、元•保巴《易源奥义•周易原旨》:“中者,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允执厥中之中,尧舜授受不已者也,故曰得其道矣!”
9、明•张邦奇:“《易》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中焉止矣。”
10、清•惠栋《易汉学•易尚时中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
11、清•钱大昕《潜研堂•中庸说》:“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12、清•刘一明《周易阐真》:“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
至于汉字“中”即静态的阴阳太极图(与之对应,阴阳太极图即动态旋转的汉字“中”:直变曲,方变圆,直方交融交变而成阴阳双鱼状),恕不赘言。
愿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