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林语堂等人对郭沫若的评价如此之差?
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虽然鲁迅和郭沫若都在上海,并且与日本书店老板内山宽三是好友,但两人素未谋面。
创造社一篇又一篇批评鲁迅,甚至鲁迅的原生家庭都能成为这些人嘲讽的素材,而郭沫若也在文中说鲁迅是封建残余。
不过,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在辩论中,创造社和鲁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逐渐达成一致。49人倡议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虽然此时,鲁迅和郭沫若还有争论。但是,两个人都互相欣赏。郭沫若曾在一篇文章中说:
我一直很尊重鲁迅,因为我把他当成我精神上的哥哥,当成我的弟弟。
所以,虽然有争论,但郭沫若和鲁迅更像是素未谋面的兄弟战友。
综上所述,在1936年之前,20年代初期和中期,郭沫若对鲁迅是非常尊敬和崇拜的。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由于宗派主义和左倾思想,郭沫若对鲁迅产生了严重的敌意。
后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郭沫若与鲁迅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有分歧,但他们的政治方向和奋斗目标终于一致了。
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开始反省自己,对过去感到遗憾,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从这个时候起,郭沫若开始对鲁迅抱有完全肯定的态度。
因此,鲁迅对郭沫若的评价虽然低,但也只是两人前期产生了一些误会和分歧。后期两个人的战斗目标很明确,两个人之间的误会也烟消云散了。保存。简单来说,郭沫若之所以“做得这么烂”,纯粹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黑”而“黑”、“黑”。骂。
下面土别先生不吹不黑,不吹不黑,站在公平正义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一下“近代最具争议的大师”郭沫若先生。其优劣,大家可以自由评论。♬一丨先生。郭沫若小石
郭沫若,出生于四川富商家庭,年少时加入“革命军”,后留学日本,就读于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
1919-1934年是郭沫若文学的高产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是诗歌、戏剧和散文。他还翻译了大量外国名著,如歌德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1926年,郭沫若再次投身革命,参加了北伐军。攻克武汉后,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郭沫若在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中担任陆军代表,后赴南昌准备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历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宣传委员会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结束后,他跟随起义军到广州,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避免被通缉,郭沫若经香港、上海转战日本,在千叶县生活了10年。
1927年后的十年,郭沫若全身心投入学术界。《铭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翻译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托尔斯泰的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回国组织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处处长。此后,他的作品主要以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和歌颂杀敌抗辱的英雄形象的历史剧为主。《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剧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抗战结束后,郭沫若在完成了
等多部自传后投身政治。Ontheeveofthefound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hewaselectedvicechairmanoftheChinesePeople'sPoliticalConsultativeConferenceandchairmanoftheNationalFederationofLiteraryandArtCircles.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诗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先生因病逝世。邓小平同志在悼词中说,“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光辉一面”。这是官方对它的评价。
后来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在了大寨的农田里。
二丨郭沫若的文学成就
撇开其他不说,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古文字方面的成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现象级”的学者,哪怕与当年的鲁迅先生格格不入也不否认,称他为“人才+流氓”。
先生郭沫若出道于诗歌,是我国浪漫主义白话诗的奠基人之一。
之后,郭沫若先生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相结合,开创了我国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他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中,引用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述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