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林语堂等人对郭沫若的评价如此之差?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期待在评论区与大家深入探讨。我是土别君,一个非常热爱中国的学者。
专注,不要迷路。
会持续为你输出优质答案。

善科,郭沫若(1892-1978)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官鄂乡沙湾镇。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涉猎众多,成就斐然,头上的光环很多。不过,郭沫若的口碑一直不佳。究其原因,野狐认为有以下几点。

郭沫若有才无德,中国文人重视德行,重视诚信问题,郭沫若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首先是他的人际关系问题。1912年,在父母的安排下,郭沫若与张琼花结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出走,并没有与张某离婚。此后,张琼华一直一个人留在郭老家。39年来,郭回到家乡向张鞠躬表示歉意,直到1980年,张在郭老家独自离世,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
1916年,郭沫若与佐藤富子同居日本。佐藤富美子为此与父母断绝关系,后来与郭某育有五个孩子。37年,郭逃出日本归国。抛弃了佐藤富美子。总是被遗弃。
1938年,郭沫若与于立群再次同居,育有四子二女。1979年,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因两个儿子的去世和病痛在北京的故居上吊自杀。利群之前。郭沫若在34岁到37岁之间与于立群的妹妹于立臣有过一段不伦不类的关系,当时郭沫若还和佐藤富美子同居。37年,于立臣自缢身亡,留下“这样的家,这样的社团,这样的自己,是无能为力的”。死刑。于立臣之死成谜,但肯定与郭沫若有关。
郭沫若的婚外情包括她在南昌起义时的“革命伙伴”安林,属于有始有终的师生关系。其他的婚外情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郭的滥交和责任感都不足以伤害与他有关的女人。林语堂评价“郭沫若是世界上最恶心的成就”。不过,更多的是郭有自己的缺点,让人看不起,鲁迅等人也有打抱不平的一面。

其次,中国文人最讲究的是节操和人格。郭沫若几次入党退党。看来,郭的判断力还是很强的。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主席的信任和重视。他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但他在工作上缺乏风度。看过他的《郭沫若诗集》第五卷,还记得几句:“王张江药帮四人,一句话太疯狂”,“王八上岸,乌龟闹事……”跟当年的《女神》比不了,写不出来就不用写了。为什么一定要政治表达?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重阳节,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款待湖南老乡。酒醉人间,几位老乡问主席:“如果鲁迅还活着,会怎样?”会长沉思了一下,很是认真。作为陪同嘉宾,郭沫若很快上前说道:“看他的表现,我们可以适当安排工作。”鲁迅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可能会说错话。
最近在看陈居来《安持人物琐忆》。这是一部不乏史料的传记。大部分是作者作为当事人的记录,不是当事人的所见,所闻,就是所听。可信度非常强。其中一篇是关于钱寿贴的,涉及到郭沫若。郭沫若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捕,于28年逃往日本。37年抗战爆发,日本人在国内寻找郭沫若。钱守铁用身份证帮助郭沫若逃回祖国。事发后,日本军警前来审问钱守铁。几句不同意。钱用砚台打破了日本警察的脑袋。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钱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1956年,中国画院成立筹备委员会,钱守铁到北京看望郭沫若,希望与他叙叙旧情。郭继基没理他。

鲁迅是民族性格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对郭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排除了个人因素。
先生鲁迅晚上走回家,路过一座墓地,看见一个瘦骨嶙峋的身影在淡淡的月光下在墓地里时隐时现。鲁迅在日本学医,解剖过尸体。鬼魂一说,快步走过去,沉声问道:这些都是新建的坟墓,不能发财,只能让死者不得安宁。何必?鬼影不动了,用阴沉的声音说道:我不是在挖掘金银文物,我是在窃取他们的知识和灵魂,那么多的人都葬在这里,包括文学家、历史学家、革命家……我拿了他们的灵魂和思想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可用。有时我顶着历史学家的面孔,钻研甲骨文,有时我是一个作家,写下凤凰涅槃的光辉景象,有时我忍不住当个革命者,拿起皮鞭痛打反动派。..鲁迅先生,你还不如挖个有用的尸体,像你这样冷着一张脸,难免别人说你是个古怪倔强的老头子……鲁迅低头一看,深夜考古的是历史学家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