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邦最开始的反应,是气得暴跳如雷,当场就要拍桌子骂人。
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史记》
刘邦的反应,足以能看出他对于封异姓王的深恶痛绝,而韩信的要求,同样也体现了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就是二人的理念矛盾之处。

当然,刘邦屈于形势,最终是封了韩信为齐王,但需要注意的是,他是迫于形势,而不是真的想封韩信。
而在垓下决战后,刘邦迅速将韩信改封楚王,并解除他的兵权,以及之后将其变为淮阴侯,其实都是刘邦在向韩信做试探。
他想看看韩信对此会有什么反应,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希望韩信能遵从自己的理念,不要再想着当什么诸侯王,安安心心当一个无权的勋贵,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但可惜,韩信的反应,让刘邦大失所望。
除了装病不上朝,就是满肚子抱怨,同时因为失去权力而闷闷不乐,这一切,刘邦都看在了眼里。
韩信这明显是不甘心啊。
一个不甘心的人,必然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而韩信这种怀有极高军事才能的人,如果一直这么不甘心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想到这里,刘邦不得不惊出一身冷汗。
况且,当时刘邦已经垂垂老矣,加上连年征战导致身体越来越差,而韩信在当时,才不过三十几岁,正值壮年。
所以,既然不能认同自己的理念,也不愿意遵从自己的理念而活,那只能将其毁灭了。
因此,在刘邦出征期间,韩信死在了吕后手里,虽说不是刘邦亲口下令处死了韩信,但这么大的事,如果没有刘邦的授意,吕后是万万不会单独行动的。
即便是刘邦没授意,但至少他也没反对,而没反对就意味着默许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邦出征归来后,得知韩信已死,当时他的态度是“既喜且怜”,喜的是终于除掉了韩信这个心头大患,而“怜”的则是也为失去这么一个军事天才而感到惋惜。
但不管如何,曾经那个纵横沙场几乎无人能敌的“兵仙”,就这么死了。

总而言之,韩信的理念以及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当时的处境是一个必死之局,所谓交出兵权和自污名节这种办法,对他并没有什么作用,刘邦也不会因为他这么做就放过他,除非是韩信愿意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做一个富贵侯爷,那刘邦或许还会放他一条生路,但这又与韩信一直以来的理念冲突,他也不屑于这么做,因此,不管怎样,韩信必将会死。
很明显不会,如果韩信能够故意贪腐,学王翦、学萧何,刘邦不会杀他。哪有人开国之后,愿意整日忙着平叛呢?如果功臣们都能学萧何故意贪腐,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刘邦也不至于开国就开始平叛,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不能怨刘邦,也不能怨吕雉,是韩信自己作死。

实际上不是刘邦真正要杀他,也不是吕雉要杀他,而是韩信已反。
“垓下之战”韩信的功劳最大,刘邦四十万大军,韩信一人领导30万。项羽乌江自刎后,楚汉争霸结束,刘邦获胜。韩信本以为刘邦应该大加封赏与他。可刘邦怕啊,韩信这时指挥的兵马是他自己领导的兵马的两倍。换成任何人都要忌惮的。所以刘邦就以讨伐鲁国为名,引兵北上,在定陶剥夺了韩信部分军权,并且以韩信熟悉楚国为名,改封为楚王。
公元前201年十月,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曾想发兵征讨,陈平建议借游云梦、会诸侯之际,一举拿下韩信。当韩信得知刘邦要来云梦,这本是韩信造反的好机会,可他不敢。为求自保,韩信献上了叛将钟离昧的头颅,但仍未逃脱被擒命运。刘邦一到韩信驻地,就以“人告公反”的理由,把他捆绑押解至洛阳,降封为淮阴侯。刘邦这时候是可以杀掉韩信的,可他没有。危险对于刘邦来说好似解除了,他也不想落下杀功臣的罪名。
可韩信一再被削地夺爵,对刘邦越来越不满,常常称病不上朝,并不愿与自己曾经的下属同朝为官。韩信一直自视甚高,他认为汉家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如果没有他,刘邦哪有能力得到天下?韩信对刘邦的不满和轻视也时有表露,如在一次议论各人的统兵能力时,韩信竟当面说刘邦“陛下不过能将兵十万”,而说自己则“多多益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