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被杀之时早就没有了兵权,又何来交出兵权之说?是吕雉不肯放过他,他是必死无疑!
韩信最风光的时候是做齐王的时刻,手握三十万大军,谋士有李左车、蒯彻。拥有完全可以跟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实力。面对刘邦危急关头的召唤都可以说不字,最后是在刘邦许下大量地盘后才和彭越、英布一起参与围剿项羽的战役。
垓下之战,韩信过于自负,帅三十万齐军打头阵,本以为可以再立新功,然后跟刘邦划地而治,却被项羽打得大败,溃不成军。不过项羽也是损失惨重,刘邦乘机收拾残局。这一战,韩信再也没了跟刘邦叫板的实力,只能任其摆布。
韩信不管怎么做都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他唯一能自救的机会就是三分天下,但是他轻易就放弃了。更不应该全力以赴对战项羽。刘邦想当皇帝,千秋万代,所有能威胁到他权力的人都不可能放过。
所以,韩信是注定会死,即使想学英布拥兵自重也已经晚了!
交兵权就是笑话。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
自污也没有用。萧何可以靠自污自保,是因为他当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必要通过作践自己,向刘邦证明,自己这个丞相对汉室没有威胁。也绝无二心。

而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就丧失了人身自由。此后多年,韩信一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与外人有联络。
作为“笼中鸟”,韩信根本就不需要通过自污向谁表明自己对皇帝没有威胁。
大家都知道他的处境。如果他自污,反而是画蛇添足之举,让别人浮想联翩。
当然,这也不是说韩信就必死无疑。
如果韩信能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安心于就只做一个侯爷,和大家打成一片,刘邦倒是真有可能考虑放他一条生路。
因为韩信不是丰沛系出身,也不是功勋系。
他入圈较晚。正式加入刘邦集团,并成为核心成员时,已经是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后了。
所以韩信从一开始,就不是刘邦嫡系。他的人设本就不是模范忠臣。

而且,韩信自己也没想过成为谁的嫡系,更没想过当谁的模范忠臣。
很多人常说,韩信忠于刘邦,可刘邦却辜负了韩信。刘邦是小人。白瞎了韩信的忠诚。
我觉得这种话有道理,但又不全对。
因为世人对韩信的评价是「国士无双」。
韩信也一直以春秋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他对刘邦的忠诚,夹杂了太多东西。
这其中,也许有愚忠,但占比肯定不大。
也有肯定知遇之恩,但占比肯定也不大。
真正让韩信能够在关键时刻不背叛,站台刘邦的原因。我觉得是韩信身为没落贵族,希望自己能从一而终,成全自己一世名节的心理在影响他的决断。
他早年在项羽军中待过一段时间,不受项羽重用。然后,他就跑路了,投奔了自认为会重用他的刘邦。
但在刘邦军中,他起初也不受重用。见自己还是混不出头,他又走了。是萧何苦头婆心才把他劝回来。
由此不难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的人生追求就是靠自己本事,辅佐赏识自己的老板打天下。自己按劳分配,当个小股东。然后关起门来玩自己的,定期向大老板上贡。

他当然不会背叛大老板。但是他也不想成为谁的附庸。
他打心眼里就觉得,天下应该分封。认为刘邦就应该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而自己作为军功第一人,在汉军之中威信仅次于刘邦的第二人,理应当王!
他自认为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春秋战国时代,大家不是一直就这样的吗?
而韩信的理念,刘邦清楚吗?
刘邦当然知道了。他在汉中与韩信讨论天下形势时,韩信就已经清楚表达了自己想法。
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种理想,明显与刘邦是背道而驰的。
在刘邦心里,所有人都是给自己打工的。韩信业务能力很突出,战功很大。自己可以多赏点钱。但韩信要搞小圈子,这就让刘邦感到很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