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别说,这个门客的办法确实有效,萧何自此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又沉迷酒色,果然让刘邦对他放下了戒心,最终落了个善终的结局。
但这种方法,放在萧何身上有效,而放在韩信身上的话,不仅没用,反而是画蛇添足。
为何呢?萧何虽是百官之首的丞相不假,但他和韩信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还是个文官而不是武将,武将从来不是靠名节生存,靠的是领兵打仗的本领。
拿韩信来说,他最大的本事是什么,是脑子里的军事才能,是能在各种复杂的战场局势下,用兵如神的谋略。
正是靠着这个本事,韩信才得以被后世尊为“兵仙”,而这也正是刘邦忌惮他的原因。

只要给韩信一定的兵力,他就能打出一番事业,这一点已经在汉朝建立前后的多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才是刘邦最怕的地方,也是为何从垓下决战后,马上就解除了韩信兵权的原因。
所以,你说让韩信故意贪腐,靠着“自污名节”的方式,就能让刘邦放下对他的戒心,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西汉时横空而出的军事天才霍去病,那打起仗来,用“用兵如神”这四个字来形容他,都觉得是在侮辱他,正是因为有了他,汉武帝才得以在有生之年,将匈奴打的节节败退。
但霍去病的名声,在文官眼里历来就不怎么好,什么“不省士”,以及无视士兵的饥渴,宁可把酒肉倒了也不给士兵吃等等,总之在不少文官眼里,霍去病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但这又如何呢?既不影响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的重要性,也不影响他在麾下将士眼中的形象,更不影响他在后世的地位。
换句话说,就是作为一个武将,会领兵打仗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名节之类,只要不是犯了通敌反叛之类的大罪,基本都不重要。
而说回韩信也是如此,就算他像萧何那样,又是“欺压百姓”,又是沉迷酒色,这些都没啥用处,并且还会让刘邦觉得韩信这是“有意为之”。
说到底,韩信的军事本领,是刻在他脑子里的东西,而刘邦忌惮的,正是韩信的脑袋。
当然,韩信的本领刘邦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此天才的人物,刘邦也想着能彻底为自己所用,但可惜的是,刘邦尝试了几次后,发现韩信这个人的理念,与自己的理念大相径庭。
作为经历过战国末期诸侯混战的刘邦,深知诸侯权力过大,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同时他也见证了秦始皇弄得那套郡县制,是如何将权力进行中央集权的。
从理念上来讲,刘邦是十分支持郡县制的,也十分希望能效仿秦始皇。
但问题是,秦末汉初的情况,暂时不允许刘邦这么做,毕竟当时统一的国家意识尚未形成,如果刘邦也这么搞的话,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刘邦还得捏着鼻子去封一批异姓王,并依靠他们来完成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正因为如此,在汉朝开国之初,刘邦一口气封了8个异姓王,另外还封了一百多个异姓侯,这些人在接受分封后,成为了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势力。
抛开那些小异姓侯不说,单说这八个异姓王,这几个人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兵有钱,并且也很有威望,甚至可以说,其中几个的实力,几乎可以与中央朝廷比肩。
如果这几个人谁要是起兵,小则动乱一方,大则就会威胁到朝廷。
因此,这些异姓王在刘邦的概念中是必然要被消灭的,尤其是在刘邦年岁已高,接班人刘盈看起来有比较怂的情况下。
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必须消灭异姓王,这就是刘邦的理念。
但这一点,韩信却极为不认同,作为韩信来讲,他所秉承的理念还是战国诸侯那一套,即我给你刘邦打工,凭本事帮你打天下,而事成之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我应得的。
也就是说,韩信是支持分封以及异姓王这一套的。
这一点,在韩信刚开始为刘邦效力就得到了体现,在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时,韩信就说,“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这意思十分明确,就是你作为老板,就应该把封地城池拿出来封赏有功之臣。
并且,在楚汉之争中,韩信也将这种理念贯彻得十分到位。
比如,在平定齐国后,韩信就写信给刘邦,直言不讳地提出要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名义上他说是镇守一方,实质上就是认为自己有功应该得到这个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