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然有理念冲突。可刘邦依然愿意用韩信,还设坛拜将,不拘一格的直接提拔韩信为大将军。
萧何曾对刘邦说过,“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你刘邦要想坐天下,非得用韩信。
刘邦记住了这句话。所以,尽管韩信的理念与自己不一样,他也愿意用韩信。并且还准许韩信分兵,独立出去,自成一派,不用受自己节制。
估计刘邦起初并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到韩信那么快就跟自己摊牌。
公元前206年,汉军兵出陈仓,正式打响楚汉战争。短短三年后的公元前203年,当韩信打下齐地后,立即派人找刘邦请封,表示自己想当假齐王。
这让刘邦很意外,甚至可以说是猝不及防。
前面说了。在韩信自己看来,封王要求并不过分,所以他提了。而由于理念冲突,刘邦一听封王要求,当即就瞬间暴怒,差点要坏事。幸亏张良在一旁提醒,让刘邦愤怒的情绪被理智战胜,表示要当就当真齐王嘛,假齐王算什么回事。韩信这才得到想要的。

一场风波,总算被平抑。
然而从这时候开始。刘邦和韩信,原本就存在的理念冲突,开始摆上了台面。两人在这个问题上,矛盾已经到了无法避免的地步。
后来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击败,派人约韩信和彭越助战,两人都不来。刘邦很生气。但受形势所迫,刘邦也意识到,不封王,是不行了。不封王,手底下的悍将都不卖命。
于是在固陵被项羽一顿爆锤后。刘邦狠下心来也封彭越为王。还帮英布恢复了地盘。有了这个基础,垓下之战,汉朝才终于定鼎。
天下平定之后,刘邦立即翻脸不认人。他做了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韩信兵权,然后改封为楚王。
他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异姓王就不该存在。
其实这本来就是刘邦一直的理念。
只是当时的异姓王,都没有意识到刘邦消灭异姓王的决心有多强烈。

在韩信看来,楚地远比齐地要穷。而且齐地经营已久,刘邦把他改封到楚国,他肯定很不高兴。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刘邦的决心。当楚王,他心理也能接受,毕竟自己还是王。他也就忍了。
然而没过多久,韩信又被降为淮阴侯,此时的刘邦很满意,目的达到了。韩信则终于无法接受了。
韩信死前,曾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不甘心。感叹“早知道这样,不如当时就造了拉倒”。
在韩信哀叹期间,彭越造反被刘邦拿下。
一些汉廷官员上书,请求刘邦处死彭越。
刘邦想了想,还是赦免了彭越,只将其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我觉得,这时候的刘邦应该是真心希望韩信和彭越能接受现实。不要想着当王了,就像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一样,安安稳稳当个侯爷,偶尔入宫,回忆峥嵘岁月,把酒言欢,一起感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也挺好的。
只是韩信和彭越无法接受。
彭越在流放的路上,正好碰到吕后,彭越对着吕后哭泣,希望吕后能帮自己说好话。吕后表明面答应下来,回去就骂刘邦犯傻,彭越那种豪壮而勇敢的人,也不杀,你老糊涂了吗?留着这种祸患?

结果,彭越最终被吕后设计,又以谋反罪名抓了起来。廷尉王恬在吕后授意下,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刘邦批准了,于是彭越全家被杀。
彭越死后一年,韩信的埋怨被人检举揭发给吕后。然后,他就死在了吕后手上。
刘邦听说韩信死后,史料记载“且喜且怜”。
吕后杀韩信,没有刘邦首肯,是不可能的。
但听说韩信死了,刘邦心里也很不好受。
他不杀彭越,架空韩信,就是希望他们能接受现实。只是无奈,大家理念不合,被拿下的韩信、彭越不愿接受现实。刘邦再想到自己垂垂老矣,太子年幼暗弱,而韩信才三十多岁,身强体壮,还能活很久。种种现实与不确定性交织在一起。
那位兵仙,无双国士,大将军。
那位游击战术创始人,梁王爷。
都不能留!杀了吧,都杀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