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信的不满情绪,不久就发展到真正的谋反活动。他与阳夏侯陈豨暗中约定,陈稀代地起兵造反,韩信从中央响应配合。高祖十年九月,陈豨公开宣布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领兵平叛。韩信称自己生病不能随军。等到刘邦走后,韩信一边做准备、一边观望战局,实际上这时候韩信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可韩信磨磨叽叽就是不敢,他在等前方战况,如果陈豨获胜,他就立即控制中央朝廷,如果输了,那就再做打算。
当韩信犹豫不决时,他谋反之事被自家下人告发。这吓坏了吕雉,吕雉找来萧何商议除韩信。萧何谎称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朝臣入宫庆贺。韩信也不得不入宫。哪里想到,他一入长乐宫,就被吕后、萧何拿下,斩于长乐钟室。
刘邦“闻信死,且喜且哀”,刘邦听到韩信被杀,是既高兴又悲哀的。喜的是心腹大患除了,哀的是一代名将就这样自己作死了,太可惜了。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是有很多造反机会的,可他都不敢,临死前他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意思说,他应该在封齐王的时候就造反,那时造反最差的结果是三分天下啊!可韩信不敢啊!“胯下之辱”的典故太能说明韩信的性格了,他是不敢独自出头的,也就是说他不具备领袖的性格。
对韩信来讲,最好结局应该是早早学王翦,才能得善终。
以当时汉初的局面,韩信就是个必死的局,无解。
首先韩信对于汉朝统治者,无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吕后,都已经没有了啥利用价值,反而成了捧在手里的烫手山芋,这明显就不是刘邦搞个什么赏赐、收买人心就能解决的……再说了,拿什么赏?赏无可赏了好吗……已经是个亲王级别的王爵了,位极人臣,再进一步,那就是皇帝宝座了……
其次,从韩信的角度来说,就算是交出兵权、或者故意贪腐,基本上没啥用了……因为战神的形象深入人心,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算韩信真的没造反的心思,那万一别人利用他的名头来造反呢?以韩信战无不胜的战神形象,再加上那个时代资讯并不发达,信息传递基本靠吼和以讹传讹的现状,忽悠一些愚民起来造反,不是件很难的事儿……那对皇帝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秦桧收拾岳飞那句“莫须有”,倒也并不是全无道理。
那么好了,对于皇帝来说,真正把威胁消灭的唯一和最好办法,那就是从肉体上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