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有杀?
在这种情况下,胡亥这个皇帝自然当的不踏实,于是他就向赵高寻求解决办法。
赵高就胡亥的这个问题给出的办法,可谓是深得胡亥之心,他认为,众公子(指秦始皇儿子)本身都比胡亥年长,威望和能力也在胡亥之上,如今又对胡亥有所怀疑,早晚是个祸患。
并且,朝中的大臣又都是秦始皇的旧臣,大部分都有功劳傍身,所以就会轻视刚继位不久的胡亥。
所以,赵高提出,要胡亥“灭大臣而远骨肉”,只有这样,方能威服天下。
“高曰:“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史记·李斯列传》
于是,胡亥听话照做,秦始皇的儿子和女儿们,也因此遭殃,而通过这件事就足以说明,胡亥不惜的残害手足,主要还是为了稳固自身地位。
所以可以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对胡亥能造成威胁的,都是他要杀的对象。

但问题是,如果子婴是扶苏的儿子,胡亥那是必然要杀他才对的,毕竟扶苏都被杀了,胡亥总不能留着他儿子将来报仇吧。
正所谓斩草要除根,胡亥肯定明白这个道理。
而子婴却逃过了一劫,这就说明,他的存在对胡亥造不成威胁,并且,赵高对于胡亥不杀子婴,也没有表示出反对意见。
按照赵高的老奸巨猾,他更没有理由留下扶苏之子。
所以,这就说明,子婴并非是扶苏的儿子,同时他的存在,对胡亥和赵高构成不了威胁,因此才会逃过一劫。
另外,还有两个证据能证明子婴并非扶苏之子。
第一个,就是前文提到的子婴首次登场,他当时是对胡亥进行了劝谏,并引用赵王杀名将李牧、齐王杀忠臣等事迹,来规劝胡亥不要滥杀无辜。
他对胡亥的劝谏,完全不像一个侄子对叔叔说的话,更不像一个当时处境危急,已经自顾不暇之人说的话。
如果他真的是扶苏之子,在父亲被杀不久的当时,怎么敢如此“大胆”批评胡亥呢?
就算他有与常人不同的勇气,敢去直言劝谏,但如果他真是扶苏之子,胡亥听完这些话,必然会当场大怒将他拉出去砍了。
但子婴说完这些话后,依旧活得好好地,并没有被杀掉。

此外另一个证据,就是子婴的年龄,根据史料中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他不符合扶苏之子、胡亥侄子的这个身份。
胡亥死后,赵高推举子婴为秦王,但子婴担心赵高会加害于他,因此便开始找人谋划如何杀掉赵高。
而史料中记载,与子婴一起谋划此事的人中,有两个人是子婴的儿子。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能参与谋划除掉赵高这种大事,说明子婴的儿子最起码不是个黄口小儿,按照古代十五岁成年来说,子婴的儿子在当时至少得有十五岁才对。
但问题是,如果子婴真的是扶苏之子的话,那他不应该在当时有这么大的儿子。
为什么呢?众所周知,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死于公元前210年,一共活了50岁,在他死后的第三年,子婴杀了赵高。
按照秦始皇十五岁就生下扶苏,那么扶苏如果活到赵高被杀,就应该是38岁左右。
同样的道理,如果扶苏也是十五岁生下了子婴,那么到赵高被除掉那年,子婴应该是在23岁上下这个年龄。
再来说子婴,他要是也同样十五岁时生子,并且还生了双胞胎,那么他的两个儿子,当时应该在8岁左右。
让子婴和两个八岁左右的孩子商议除掉赵高这样的大事,显然不合常理也不现实。
因此,凭子婴年龄这个证据,再加上他对胡亥的直言劝谏,就充分说明了他不应该是扶苏的儿子。

那么,子婴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呢?
要想知道子婴的真实身份,需要理清关于他的几个线索。
第一个能确认的线索,就是不会给胡亥造成皇位竞争的压力,这也是子婴不被其杀掉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