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要推展“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策略,矛头自然指向了楚国。所以,当时的秦、韩、魏三国与齐、楚呈对峙之势,而楚国为此调动了大量军队来应对这个局势。
楚军向北围攻了曲沃和於中,并且在齐国的帮助下,拿下了曲沃,接着就要进攻商於之地。而秦惠王不仅想要战胜楚国,而且还想借此进一步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
张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使楚国的,还别说,他的一张嘴动一动,楚国就此衰落了。张仪对楚怀王说,秦王推崇楚王,最恨齐王,现在秦要伐齐,但楚、齐交好,如楚与齐断交,秦王愿献出六百里商於之地给楚国。
楚王果然答应了,待到楚与齐真正绝交后,楚王派人前去接受献地时,张仪却说只有六里地,还说楚王听错了。于是,楚王大怒,兴师进攻商於之地。
在这样重大的外交事件中,张仪竟然使用了如此卑劣的手段,可见其德行之所在。但是他的“缓兵之计”却为秦国赢得了充分的备战时间,使秦国在战前取得了优势。
秦国派出三路大军,即东、西、中,其中的中路军在丹阳大败楚军,斩首八万,俘虏楚将七十多人,此后与西路军会合,攻取了楚汉中六百里地,设置汉中郡。楚王因失汉中又大怒了,再发大军袭秦,结果再次大败。
这是秦楚两国首次大规模的作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直接关系到秦、楚两国的兴衰。结果楚国在较量中败北,而秦国大获全胜,得汉中,使关中与巴、蜀连成一处,又延申到了中原,占有了重要据点,为此后进取中原提供了便利。同时,这也是张仪推行连横战略的重在成功。
所以,从中我们也感受到,张仪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但同时对他的不齿行为又倍感愤怒,由此产生对他有种爱恨交加的感觉。
而且张仪的不齿手段一直是他的惯用伎俩,在重大外交事件上是如此,在排挤同行时也是如此。比如,陈轸与张仪同朝为官,二人为争宠,互相诋毁。
张仪为了赶走陈轸,经常在秦惠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陈轸因公事经常出访楚国,而楚王待他又不错,张仪就说他不忠于秦国,后来又诬陷他出卖秦国的情报。
陈轸为了自己的清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秦王辩解,而秦王也越来越看重张仪。在张仪强大的诋毁攻势下,陈轸最终还是离开了秦国。
秦惠王死后,张仪不受秦武王待见,再加之他人品不好,群臣为报复他,群起而攻之。张仪感到自己的小命不保,于是又心生一计,再次利用自己的“才智”诓骗了众人。
他对秦武王说,齐王恨他,他去哪国必有战事。如果他去了魏国,齐国必然兴兵伐魏,如此一来,秦国就可趁势攻韩,入三川,出函谷关,逼近周都,周天子必然向秦俯首,这样,秦王就可挟周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一代霸业。
秦武王信了,还派了三十辆兵车送他入魏,这样,张仪成功脱身秦国投靠了魏国。果然,他一到魏国,齐国随后就来了。魏王正在发愁,张仪却说他有退兵之计。
张仪在逃离秦国时,就派人入楚,又以楚臣的身份进入齐国,然后游说齐王。说齐国伐魏正中秦国下怀,同样把和秦王的话又说了一遍,齐王也觉得有道理,所以下令退兵。就这样,张仪在魏国又成为了相国。
由此,我们也看到,张仪作为纵横家,强于言辞,为人奸猾,善用奸计,司马迁说他是“倾危之士”,诸葛亮对纵横家也有看法,他们“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所以,做纵横家风险很大,张仪的“奸猾”成为他逃离秦国的法宝。
商鞅死于“酷法”
在战国列国变法中,真正运用变法对本国产生深远历史影响的,就是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
秦国因地理位置偏僻,很少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会盟,在诸侯国当中并不合群;同时,又因长期与戎狄杂处,在文化、制度和经济等方面都相对落后,所以,也一直被中原诸侯所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