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在李悝变法后,国力猛增,向西推进,占领了秦之西河之地,这使秦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后,愤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他想恢复秦穆公时代的霸业,遂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商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秦国的。
商鞅在秦国先后实施了两次变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史记·商君列传》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层于私斗,乡邑大治。”
从上述这段话中,我们也发现商鞅变法重在法治,在法制的保障下,才有了上述的情形。而且,这段话描述的是民间生活,那么,秦国的宗室贵族对商鞅变法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商鞅在秦推行改革二十年,最大的过失就是政令无法在宗室贵族里推行,因为商鞅的法治严重削弱了旧体制下贵族们的既得利益。
比如,变法有一条,实行“军功爵”制,有军功的人可以封爵,而宗室成员也要遵守这一条,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没有爵位也就没有封地、田宅,没有荣华富贵。
军功制废除了秦旧有的以血缘世袭的传统,改为以军功受爵,而且这一条还是商鞅变法的核心环节。如果你是贵族,你会反对还是支持呢?没错,肯定是反对。
所以,在变法实施初期,国中“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反对者还挺多,就连秦国的太子公子也违反了法令,怎么处理呢?商鞅倒是铁面无私,太子不好处理,只能师傅来替了,于是,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给处理了。
所以,后来太子,也就是秦惠文王即位后,公子虔等贵族群起攻击商鞅,这其中有个人恩怨,但更多的是利益的争夺。
商鞅变法和商鞅之死,隐士赵良总结的也很到位。首先,他批评商鞅重法治,不重德行,将他与百里奚进行了比较。说百里奚兴国靠德政,而商鞅则是靠法治,施刑于民众,以严刑峻法去镇压百姓,这是积怨蓄祸。
赵良是个儒生,他认为道德教化对百姓的影响比法令更为深刻。所以,他把商鞅变法指责为旁门左道之术。尽客赵良的说法有偏颇,但也暴露出商鞅变法的弊端,那就是酷刑。比如,他对太子师傅的处理,先处以黥面,后来又割掉了他的鼻子,刑罚残忍。
其次,赵良还指出了他身上的问题,说他“知法犯法”。商鞅变法解散分封,收回贵族封地,使爵位与封土挂钩,而商鞅本人却占有十五座城的封地,这不是自己带头违法吗?
赵良认为,商法不能凌驾于人治之上,秦法的制度化,这是商法的一大弊端。商法的实施与执行完全是建立在秦孝公一人的支持之上,一旦情况有变,商鞅就有可能性命不保。所以,赵良劝商鞅,早点退还封地,辞职回家。
就在商鞅与赵良交谈的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随后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也就是变法之初因犯法被惩罚过的那位太子。
冤家路窄,该来的还是来了,很快以公子虔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饱受商鞅镇压和惩罚的保守派,向商鞅发起了一系列反攻。
商鞅此时才想起逃离,为时已晚,最后被迫逃亡。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说他套到函谷关,想住店,结果没有“身份证”无法入住,因为在商法中规定,投宿而没有验证的,要遭连坐之罪。
之后,他又想逃到魏国,结果到了边境也被拒了,因为他曾经欺骗过魏国的公子卬而破大败魏师。最后,说他回到封地,只能造反了,结果被抓,处以车裂之刑。
如果商鞅如赵良所言,变法中途退出,虽保得一命,但秦之变法必败。所以,从秦国利益上来说,商鞅是秦的大功臣,而且在他死后,秦惠文王延续了他的改革,这也充分说明,他的变法对秦的重要性。但是,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好“刑名之学”,“酷法”也为他的死埋下了隐患。
白起死于内讧
白起在秦国的历史上战功赫赫,一生历经70多次,攻下大小城池百余座,被人称为“常胜将军”,他作战经验丰富,善于用兵,攻城略地,为秦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