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每一次的转变对整个战势都至关重要,如何保持自身优势而使对方陷入不利,这考验着双方决策层,长平之战将各方面展示的淋漓尽致。
伐谋方面。廉颇率军初期与秦军交战,几战不胜,一员副将和四员都尉阵亡。于是,廉颇及时调整战术,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此时,秦军攻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由此来看,赵军改变策略后,具有一定的效果,占有一定的优势。秦国应侯范睢使用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暗中散布说:“秦国所怕的,是赵国马服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很快就要投降了。”赵王本来对廉颇拒不出战感到不满,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决意任用赵括。秦王听说后,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下令军中:“谁敢泄露消息,格杀勿论。”反间计的成功,使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经验丰富的廉颇成为将军,而秦国调遣了实力更强的白起,无疑赵军和秦军的战略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秦国在谋略上技高一筹。
外交方面。战争初期,廉颇迎战秦军不胜,赵王不听虞卿建议向楚、魏救援,而是派郑朱到秦国求和。秦国大肆宣扬郑朱来使,使各国看到赵国派人求和,断绝了各国援助的念头,达到孤立赵国的目的。从外交来看,赵国已经使自己陷入不利的舆论局面。可以说秦国在外交上占据先机。
伐兵方面。初战的失利,廉颇已经明白秦强赵弱,于是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迫使秦军攻城,使秦军处于不利局面。赵括到了赵军中,全部推翻原来坚守营垒不出战的规定,调整军官,下令出击,这不就是自毁长城,羊入虎口吗?秦军求之不得。白起面对赵军出击,佯装败退,暗中派出两支奇兵,一支切断赵军与后方军营联系的通道,将赵军一分为二,一支切断赵军粮道,断绝赵军粮草供给,使其陷入绝境,驱使赵军不得不向前冲,去攻击秦军营垒,以求尽快解决战斗,此时赵军已经完全陷入被动局面。
攻城方面。赵军本来就比秦军弱,攻城战都是易守难攻,况且赵军退路已断,后无援军,军心势必动摇;粮草不足,互相争夺残杀,人心惶惶。面对坚守的秦军,被迫强攻,怎能取胜呢?赵括穷急,派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此时。赵军精神已经崩溃。赵括无奈亲率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军射杀,就此赵军全线溃败,投降。
两个因素:一是地理因素;二是粮仓和廉颇长城所在
地理因素
先来看长平之战赵括被包围时的总示意图
曲折的红线是廉颇修建的长城,赵军防线;
紫色区域是白起所设置的口袋阵,赵括军被包围在其中;
蓝色圈是秦军防区;
红色圈是赵括意图和秦军决战的区域。
换个角度看廉颇长城和白起口袋阵
廉颇长城防线(红色)和白起的口袋阵防线(紫色)都是依靠山脉进行布置,想要突破非常困难。
白起口袋阵正面(从赵军粮仓 大粮山角度)
秦军粮草空仓岭方向:
白起口袋阵左侧观察点地形:
大粮山、韩王山部分廉颇长城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