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钱打仗,为何专挑利息高的?
利息高的最大特点就是效率高,拿钱快!而左宗棠着急用钱,所以自然选择效率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借款人并不是左宗棠!我们一起开看下:

左宗棠在全力准备收复新疆前的战争前,最大困难就是钱的问题了。截止1876年1月,离正式出征还有3个月,分摊到全国各省身上欠左宗棠的军费竟然还高达2000万两白银没有下落,而慈禧虽然同意了出兵,但也只是象征性的拿出了200万两,离足够出征的军费还差得远。
据左宗棠战前预算,收复新疆每年的军费要800万两,预计2年内收复新疆,但后来局势的发展还是远远超出了左宗棠的预算,800万两一年远远不够。

于是,左宗找来了胡雪岩,让他想办法找洋人借钱,而且是专挑效率高的洋人借钱,利息自然高。

而在借钱的事上,左宗棠也留了个心眼,既然是为国打仗筹措军费,而且军费是各省欠缴的,那么左宗棠就以各省的关防税收作为抵押,以各省的名义借款,最后左宗棠收不上来的军费,让西方列强去找各省去要,所以利息高低也不是左宗棠主要考虑的问题了,他就主要考虑打仗就行了。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左宗棠发迹于风雨漂泊的清朝晚期,在外忧内患的情况下,维持朝堂正常运转已经很困难了。再加上之前列强洗劫,清政府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最后国库剩的真没多少了。
左宗棠到底是打的哪一场战争?需要国库筹钱?
提到左宗棠,就不得不说他抬棺收复新疆,保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事情。当然就算借新疆100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反,关键后面是有人撑腰。
趁着中国危难之际,英国与沙俄扶持阿古栢等人入侵新疆,企图侵占我国领土。在国土存亡关键之际,左宗棠主动站出请进出战,希望可以收复新疆。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清政府给钱。
不过他刚刚提出这一建议,立刻就遭到了以李鸿章为首等人的反对。李鸿章等人提出:自从乾隆皇帝收复新疆之后,不仅没有给国家创收,每年还要拨款给他们。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又是一个累赘。而且如今北方又告急,沙俄与日本等虎视眈眈。倘若拨款给新疆这块不毛之地,等到日后东北战起,如何守护这里?
清政府到底有没有给钱?给了多少?
虽然李鸿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真正拍板决定的还是后面的慈禧。所以左宗棠亲自去找慈禧,向她陈述其中的利弊,希望太后这边可以支持一下。
其实当时左宗棠与李鸿章的矛盾点在于“塞防”与“海防”,李鸿章认为应该安抚为主,最好能够把阿古柏招安,省下的军费可以用于北洋海军的建设。
但是左宗棠认为这样风险太大,倘若新疆地区失守,那么蒙古的后背大开,最后甚至可能形成肩背尽坏的情况。在一番求情之下,最后还是决定了塞防。
为了打赢这一场仗,慈禧从国库当中拿出了最后剩下的200多万两白银。但是这200万两的白银,完全撑不了10天的时间。
因为毕竟有着7万人的部队,尽管真正能够上战场的只有2~3万人。而当时阿古栢则是4万人的大军,只要这边粮饷跟不上,何谈打下去的希望。
慈禧也知道左宗棠为难,就下令全国,要求各省(十二省)交纳协饷300万两。这是当时清政府出台的一项政策,要求全国富庶的省份,已经向国库交纳额定税收之后,留下来的备用部分,用来支援相对贫瘠的省份。
如果要说乾隆年间,江南各大省份,随随便便的拎出来一个,都可以支撑得起这场战争了。但是关键在清朝末年,所有省份是人人自危,谁能拿出来这么多钱。
所以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安慰,最后究竟如何筹到钱,还是要靠左宗棠自己想办法。这也是辛苦了他,做的是为国的大事,却要自己去筹钱。
左宗棠最后怎么筹到的钱?去银行!
既然说到借钱,就不得不提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第一次发迹来自于杭州的王有龄,当时的王有龄担任杭州巡抚,胡雪岩抱住他的大腿,因此发了不少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