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钱打仗,为何专挑利息高的?

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杭州城沦陷,王有龄自杀。一直到左宗棠带着大军收复杭州,胡雪岩又立刻跑到左宗棠那里点头哈腰。从此之后左宗棠又成为了他的靠山。而他后来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财产,当然也离不开左宗堂的“帮忙”。
这个帮忙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当中向银行借的钱。号称是完人的左宗棠,难道会官商勾结?
打仗之前清政府总共只给了200万两,再加上各地协饷将近2000万两。后来左宗棠先是向银行借款500多万两。加起来将近3000万两的军费,才算是稍微有点底气。
不过这些钱还是太少,还是没有撑到战争结束。但是全国各地都没钱了,没办法只能接着借,但是他只找高利息的银行借。
左宗棠为什么要借高利息的贷款?还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整场战争打下来,总共花了将近5000多万两白银,其中清政府占了3000多万两白银。剩下的将近2000万两白银来自银行(加利息,实际借款没这么多),但是借款银行的利息都要比普通银行高出1~2倍。
左宗棠借钱的时候从来不手软,只要有银行愿意出钱,不管多高的利息,他都愿意要。他这是要卖国吗?其实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当时清政府这样的情况还要打仗,很多外国银行都不愿意去借钱,就算是借也不愿意给多少。当然风险越高收益越高,总有一些银行愿意出钱,不过需要有人出面担保,这个人就是胡雪岩。
有了胡雪岩这位红顶商人在中间搭线,这些外国银行才愿意把钱借给他,当然利息也要比一般银行高出1~2倍。但是战争不仅要钱还要时间,为了快点筹集到钱,左宗棠不得不这样做。
再者左宗棠也是破釜沉舟,因为他每次借钱都是用关税的名义。虽然清政府表面上没钱,但是下面贪官一大把,只要稍微挤一挤总是有的。只有这么高的利息,才能压迫各个省份的贪官,尽快把协饷交齐。
还有人说这些银行基本上都是英国旗下,虽然他们在后面支撑着阿古栢,但是这边也花了不少的钱。如果左宗棠真的没打下来,这些钱还真可能打水漂。左宗棠也是通过这种办法,让英国减少对于阿古柏的支持。左宗棠专借高利息的银行,也是没有办法而为之。
左宗棠一心想要收复新疆,奈何自己兜里没有钱,清政府又舍不得挤出一点钱给他,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也只能借钱了。
对于收复新疆一事,阻力远比左宗棠想象中的要大很多很多。
实际上,来自钱的阻力甚至可以说是小事一桩,反倒是来自清政府内部的阻力更让他“寸步难行”,除了清政府内部的反对声音以外,还有英、俄两国在一旁搅浑水。
当时,李鸿章正在积极筹备海防,认为“东南海疆万里,一国生事,各国勾煽,一旦生衅,兵连祸结,防不胜防”,所以主张将战略重心放在东南沿海;再看新疆,“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每年还得投入几百万两白银,更何况即便收复了新疆,也不能长久,所以,这新疆要来何用?
好在左宗棠没有被李鸿章的诡辩吓住,而是痛批李的观点,始终坚持收复新疆。
他说“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利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宴然”,你李鸿章只知道退,你越退,别人越得寸进尺,你干脆将所有地盘送给别人算了!
总之,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清政府最终还是同意了他收复新疆的战略,随后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清政府批准了左宗棠对新疆用兵之后,左宗棠所面临的难题便成了如何筹集军饷,毕竟打战太烧钱了。
从1875年5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1877年收复了新疆除伊犁之外的所有地盘,用兵七八万人,耗费了五千余万两白银,这钱从哪来呢?
借!
左宗棠也不想借,可是一则清政府虽然同意了用兵,可是对收复新疆之事仍然不是很上心,也不愿意在这多投钱;二则是清政府的口袋看上去鼓鼓囊囊的,可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特别是李鸿章提出海防之后,慈禧和李鸿章得留更多钱用于组建北洋海军,所以清政府实际上也没什么钱,自然没钱给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