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后,王夫人为什么后悔没有让黛玉过门?
贾宝玉离家出走,等同于要了王夫人的老命,自贾珠去世,王夫人便将一生指望都放在了贾宝玉身上,素日吃斋念佛,形同槁木的她,一旦遇到关乎贾宝玉的事情,便打起十二分精神,对于那些有可能危及贾宝玉名声的女孩,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可是现在,她的命根一走了之,叫她再指望哪个?
绝望中这位母亲难免悔恨,一直以来,她是深知自己儿子深爱着林黛玉的,可是因为种种现实原因,更因为自己的个人喜恶,她不惜拆散一对鸳鸯,把儿子的心都冷了,以致后来鸡飞蛋打,得不偿失。
王夫人后悔的原因第一是宝钗的友善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
这个确实很简单,我们稍微细想一下就可以知道大概的原因,首先黛玉和宝钗的人品是由差异的,她们具体的差异在什么地方?我们先看看她们俩个的性格和为人,书中开始就说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这是第一次描写宝钗的大致相貌特征和行为举止。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jh/5ed23c1a76a820dd.jpg)
第二次描写宝钗是这样的,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
这就是宝钗的特性,开始交往一定是非常的友善和有亲近之感,但都是表象,并不意味宝钗和你就能成为了一个朋友,宝钗的表象是最容易俘获湘云这样的非常单纯的小不点的,给一个棒棒糖就是我的好朋友,给一个洋娃娃就可以成为她认为的世间最好的朋友,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宝钗的真实面目就会有时候是很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宝钗的友善有时候是刻意甚至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比如帮助湘云开螃蟹宴,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做东的湘云而是宝钗,因为大家都知道是宝钗帮助湘云出钱买的螃蟹来开的这个宴会,
就算宝钗是有心要帮助湘云但实际受到人们夸赞的还是宝钗,人们道谢或者有好感的受者都不是湘云,就知道了宝钗的行为对湘云的帮助是真还是假了,如果人们并不知道螃蟹宴是宝钗出资你说宝钗还愿意去做这件事吗?让湘云去到处说是宝钗帮她办的螃蟹宴的人就是宝钗,庐山终于显出了它真面目了。
受到了包括贾母在内的几乎全贾府女同胞的一致点赞,而花销是远远低于刘姥姥估算的二十两银子,就这两点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宝钗发现商机并利用来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服务的机敏,但这里面是缺少一种真心实意,动机不纯,如果让黛玉来帮助湘云,可能给湘云银子就可以了,还会说千万别告诉其他人。如果宝钗也是这样帮助湘云,那么才是真心的想助湘云一臂之力。
而宝钗在听到小红和小丫鬟交谈,因为怕但风险居然嫁祸于潇湘馆里躺着看书的黛玉身上就是最好的一次品行的最自然的表现,因为往往是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本能反应出什么。当一个人在危机的关头是最能激发出他潜意识里最真实的品行,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jh/b44bf9d251036487.jpg)
你的男朋友平时对你十分的呵护,关心备至,当遇到劫匪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是最能看出他的真实品行,是撒腿就跑还是挡在你和劫匪的中间保护你立刻见分晓,就算不和劫匪拼一把拉着你的手一起跑也比撒腿就跑的好,撒腿跑的肯定是宝玉,尽管他对女孩子爱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二转嫁危机是宝钗的一个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和王夫人的信念不相符
所以宝钗将偷听的嫌疑送给了黛玉就很明显是一个不地道的行为,黛玉还没有在她身边都要送给黛玉一个没有修养行为的骂名,你说你要是和宝钗在一起有安全感吗?这也很有可能是宝钗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
她自己就说了哥哥妹妹都看那些大人不允许看的禁书,大人发现了宝钗肯定就是第一个将这样罪名转嫁给其他的姊妹兄弟身上,准确的说是宝钗的堂兄弟堂妹表兄表姐妹,薛蟠是肯定不看书的,长大了商家对风险的规避意识又让宝钗转嫁风险成为了一种本能,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但转接给朋友就不那么道德了。
所以宝钗的品行是不能够长期相处,没什么事都好说,写诗词作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煮茶谈诗,钓鱼放风筝,看蓝天白云,荡秋千,捉蝴蝶都相安无事,一但出现一个风险境遇那么你就可以受到来自宝钗方向的甩锅和嫁祸,不是给你棒棒糖吃,是给你一个骂名,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