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鳌拜,清朝入关的大功臣,替爱新觉罗家族打下了半壁江山。在顺治弥留之际,将年幼的康熙托付给索尼、苏克萨哈、鳌拜以及遏必隆,再加上有孝庄太皇太后支持,康熙的皇位非常稳定。但这四个辅政大臣并不是很团结,索尼年事已高不愿管理朝政,苏克萨哈是对康熙忠心耿耿的,而鳌拜野心膨胀想独揽大权,并且与遏必隆勾结,导致康熙迟迟不能亲政。
索尼在世的时候,鳌拜还有些顾虑。当他死后,鳌拜彻底地暴露了自己狼子野心,苏克萨哈就被他诬陷而死。那时候的鳌拜可谓是权倾朝野,风头一时无两。但尽管他专权跋扈,但并没有谋权篡位的企图,对清朝也是忠心耿耿。那为何康熙要铤而走险,除掉鳌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康熙6岁即位,少年老成,早已显露出明君之气,是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的。那鳌拜就是他亲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若想有所作为,必须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但这鳌拜权力欲非常强,也深知自己干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情,一旦归还权力,自己必定遭到清算。所以,要想夺回权力,康熙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除掉鳌拜。
2、鳌拜虽然对大清很忠诚,但对康熙可是很不尊重的,多次以下犯上,还杀害康熙的亲信,完全是把康熙当成傀儡。一旦康熙令鳌拜不满意了,鳌拜甚至可以找理由废掉他。历史上权臣废立皇帝的例子比比皆是。鳌拜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野心。所以,趁着鳌拜疏忽的时候,康熙先下手为强。
3、鳌拜残害忠良,专权跋扈,引起很多人不满。再加上孝庄太皇太后的影响力,暗地里有不少人是支持康熙的,比如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再加上跟他一起长大的太监侍卫,是绝对忠诚于康熙的,这就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以上三点,给康熙提供了除掉鳌拜的充足理由。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汉献帝为何不除掉曹操呢?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很多人已经不把汉献帝当回事了,就算汉献帝杀了曹操,也不能夺回权力,更何况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而康熙所处的环境就不同了,清朝刚建立,很多人都对朝廷的认可度非常高。一些没有依附鳌拜的人,抓住了机会绝对会站在康熙这一边。
专权跋扈,以顾命老臣自居,根本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鳌拜就是一步一步朝着作死的路子走到底,他的死没有什么让人惋惜的,完全是咎由自取。
战功显赫,忠心为主
(鳌拜画像)
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他的伯父费英东在清太祖时期为理政五大臣之一,父亲卫齐,太宗文皇帝时期任八门提督。鳌拜所在的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可以说,鳌拜的出身非常高贵,妥妥的权贵之后。
鳌拜在年轻的时候即立下了赫赫战功,参与了皮岛之战,松锦之战等几场对明的重要战役,还曾随清太宗西征蒙古察哈尔部和东征朝鲜。清朝入关后,鳌拜被委以追击农民军之重任,在西充之战中联合肃亲王豪格大破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军,为清朝平定大西南,肃清抗清残余立功之多,在诸将之上。
鳌拜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身先士卒,而他对清太宗皇太极的忠心,在之后的储位之争,同样表现的非常出色,在摄政王多尔衮如日中天,专权跋扈的时候,鳌拜却敢于对抗多尔衮,处处维护太宗嫡系的权益,其表现出来的果敢沉稳令人印象深刻。
(影视剧中的满洲第一勇士鳌拜)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由于他生前未立嗣君,使得满洲亲贵围绕着皇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皇长子肃亲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
多尔衮是太祖第十四子,他对争夺皇位志在必得,但是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又手握重兵的鳌拜,不屈于多尔衮的淫威之下,而是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坚决要拥立肃清王豪格为帝。在拥帝两派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鳌拜不惜以武力进逼,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愤然表示若不立先帝之子,他们愿“从死先帝于地下”。双方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谁,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得不提出折中办法,把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拉出来作为皇位继承人,终于使立储之争得到有惊无险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