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顺治帝即位后,由多尔衮摄政,他总揽大权,党同伐异,对过去与他政见不同者展开了残酷的打击清算,而这期间鳌拜更是首当其冲,多次被多尔衮打压迫害,其中在顺治五年(1648年)鳌拜与征西大将军肃亲王豪格征伐大西军,大胜回师,却被多尔衮指使他人诬告鳌拜等人阴谋拥立豪格,短短数月时间,鳌拜两次坐罪论死,其征西大功全部被抹杀,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
苦尽甘来,成顾命大臣
(顺治帝驾崩前,任命索尼、苏克萨克、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四大臣)
多尔衮专权时期,鳌拜三次坐罪论死,侥幸活命。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鳌拜才算是苦尽甘来。顺治帝亲政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为维护太宗嫡系的权益寸步不让,其忠勇可嘉,因此对鳌拜极为器重,将他视为心腹重臣。
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鳌拜从此随侍在顺治帝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君臣关系无比和谐温馨。顺治十三年(1656年)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帝亲往其府邸探视,这让鳌拜感激涕零。顺治十四年(1657年)孝庄文皇后病重,顺治帝朝夕服侍,鳌拜则昼夜与宫中侍候,连吃饭休息都顾不上,此举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鳌拜得到两代皇帝的宠信,而他自己对君主的赤胆忠心也得到了太宗、世祖两位皇帝的高度赞赏。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驾崩,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并以鳌拜、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为辅政四大臣。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不过,四大臣的这一盟誓虽然意义重大,但终究没能做到抱成一团,忠心辅主,特别是鳌拜,随着在权力之争中胜出,大权在握下变的越发专权跋扈,根本不把年轻的康熙皇帝放在眼里。
专权跋扈,晚节不保
(影视剧中专权跋扈的鳌拜)
四大辅政大臣中,位居首位的四朝元老索尼虽然位望隆重,却已是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而苏克萨克原本就是多尔衮一党,多尔衮死后朝廷展开了对他的清算,苏克萨克才见风使舵出来揭发多尔衮,因此得到顺治帝的重用。苏克萨哈虽然与鳌拜是姻亲,但二人经常政见不合,关系极差。名列第三的遏必隆虽然出身名门,但胆小怕事,为人极为懦弱,遇事毫无主见,对同出镶黄旗的鳌拜,更是低声下气。辅政四大臣中排名最末的鳌拜,由于是战将出身,累立军功,资格老且深得顺治帝宠信,故而常常气势夺人,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晚年大权在握专权跋扈,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康熙皇帝还年轻,鳌拜有托孤之名得以掌握实权,而辅政四大臣中的其他三人都不堪大任,要么老而无用,要么胆小畏事,鳌拜虽居辅政四大臣之末,风头却足以盖过其他三人。鳌拜专权期间,仅仅因步军统领费扬古之子倭赫对他不甚礼貌,便罗织罪名将费扬古和其子倭赫、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并抄没其家,鳌拜以怨望而屠杀大臣,此举遭致了不少朝臣的弹劾。
与鳌拜对抗,无异于自寻死路,但仍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冒死上谏,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看到鳌拜专权跋扈杀害忠良,冒死上奏,记仇的鳌拜罗织罪名要将三人下狱论死,康熙虽然年幼,却知道他们三人是无辜的,但是辅政四大臣的其他三人竟然都默许了鳌拜的做法,最终,三人还是被矫诏处死,家产全部抄没。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死,临死前,索尼上书给已经14岁的康熙,表示他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可以亲政了。七月,康熙正式亲政,苏克萨哈认为皇帝既已亲政,则辅政四大臣已是有名无实,当立即解散,自己愿往遵化皇陵守陵。但苏克萨克此举反而遭来对权力早已深度沉迷的鳌拜更大的报复,他东拼西凑给苏克萨哈罗列了多达24款罪名,请求诛杀苏克萨克,康熙深知他是无辜的,但自己刚刚亲政,大权还未统揽,因此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克,只能眼睁睁看着鳌拜将苏克萨克处死并诛其族。鳌拜枉杀已经排名辅政四大臣之首的苏克萨哈,此等大逆不道之行为深深刺激到了康熙,君臣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康熙已经有了除掉鳌拜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