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窃弄威权,自食恶果
(鳌拜被抓)
康熙八年(1669年),不动声色的康熙提早做了安排,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整日让他们在宫内练习布库(满族摔跤)。这一年的五月,鳌拜入宫面见康熙,没有任何防备的他被这些少年侍卫一拥而上,寡不敌众的鳌拜被摔倒在地,就这样束手就擒。
窃弄权威,专擅跋扈的鳌拜旧这样成了阶下囚,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经审实,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大臣们都认为鳌拜罪行累累,恶贯满盈,应以大逆罪革职、处死。但康熙最终却网开一面,饶恕了他。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在他的回忆录记载,鳌拜出事后曾入宫觐见康熙,他掀开上衣,露出当年随康熙皇祖父太宗皇帝出征而留下的伤疤。康熙很震惊,鳌拜追随太宗、世祖两代皇帝,战功赫赫,他虽专权但并无篡弑之迹,杀之者显自己冷血无情,于是对他宽大处理,将他免死禁锢,同年,鳌拜去世于禁所。
与小说演义和影视剧的描述不同,历史上的鳌拜,绝对是一个大忠臣,他忠心事主,至死不渝。太宗驾崩,鳌拜坚决维护太宗世系,与多尔衮斗智斗勇,始终坚持立皇太极之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在睿亲王多尔衮专权期间,鳌拜一再受到打压,先后三次论死。鳌拜对故主忠心耿耿,即便在多尔衮如日中天之时也始终没有变节,其一片赤诚忠心,连顺治帝都为之动容。然而,随着顺治帝驾崩,大权在握的鳌拜却迷失了自己,他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篡弑之心,却因为自己的专权跋扈,杀了不少人也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自己晚节不保,这是鳌拜个人的悲剧,一个一心为主的忠臣,却不能做到善始善终,以至于晚节不保。由于晚年的专权跋扈,以至于他的形象在后世被定格为骄横跋扈、贪婪不法,而他忠贞梗直的另一面却始终未人所鲜知。
谢谢邀请!康熙皇帝除掉鳌拜,是因为鳌拜有野心了。如果不处死鳌拜,康熙皇帝的政权,有可能落到鳌拜的手里。至于说鳌拜对于大清国忠心耿耿,那是鳌拜跟随皇太极、多尔衮转战南北,战功赫赫,当时确实忠诚。也正是因为有战功,又号称满人第一英雄,才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才有图谋不轨的野心。
顺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即位,年纪才8岁,正是玩孩时期,根本不能亲政,孝庄皇太后把治国重任交给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要他们辅佐幼主康熙。这四人,索尼年龄最大,有实权,鳌拜位列第四,权利最小。前三年,有索尼掌舵,鳌拜没有大的动作,三年以后,野心毕现。他感到索尼年龄大了,死亡时间不会太长,苏克萨哈必然取代索尼,这是他心里不舒服的地方,政敌就是苏克萨哈了,所以他就拉拢遏必隆,以更换圈地为名制造事端,以此来排挤苏克萨哈,本来居民已经安居乐业,不想改变祖制而折腾,当时就遭到不少官员的反对。为了打击苏克萨哈,假传圣旨,处罚苏克萨哈和地方官员,因此苏纳海、王登联等官员被杀。因为康熙皇帝年龄小,还未亲政,虽看在眼里,也很无奈。
索尼死后,康熙皇帝已看清了鳌拜的真实面目,请求祖母,希望祖母答应亲政,孝庄皇太后于是就答应康熙皇帝亲政了。康熙皇帝亲政后,苏克萨哈感到日子不好过,害怕死在鳌拜之手,要求隐退,可是鳌拜却说苏克萨哈隐退是假,图谋是真,多次启奏康熙皇帝处死苏克萨哈,康熙皇帝此时才十三四岁,若不处死苏克萨哈,感到自己性命也难保住,于是答应处死了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死后,康熙皇帝发号施令就不灵验了,满朝文武都趋向鳌拜方面了,鳌拜终日阳奉阴违,根本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康熙皇帝此时,再不想办法处死鳌拜,恐怕就晚了。所以康熙皇帝天天不安,时时刻刻都在想办法处死鳌拜。那天,以和孩童玩耍为名,引来鳌拜,使鳌拜落网。康熙皇帝这才保住了皇位!
图为鳌拜
近些年,随着清宫剧的走热,捧红了一批格格们,同时,鳌拜也从历史中被淘了出来,成为不少清宫剧的负面头号人物。影视剧中的鳌拜只呈现了他与康熙硬杠的一面,却没有展示出他对清王朝忠心耿耿搏命的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