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既然刘邦不能颁给戚夫人免死金牌,那又为什么不让戚夫人离开长安,跟着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呢。在汉代,只有一种人能够来到儿子的封国,那就是王太后。也就是说,只有当皇帝去世以后,妃子才有可能来到儿子的封国。刘邦虽然出身于草根。但是却非常看重传统礼法。刘邦去世之前,不可能将戚夫人送到赵国。即使刘邦想把戚夫人送到赵国,也会遭到朝臣们的反对。通过史书,我们也没有发现刘邦临死之前下令,让戚夫人在自己死后回到赵国。我们只见到,刘邦临死之前,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可能刘邦认为,为赵王刘如意安排一个强相,已经足以保全戚夫人母子安全。所以在临死之前,没有打破常规,将戚夫人送到赵国。

让我看来,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惨命运,在夺嫡失败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有再多怨恨也只能克制。一旦刘邦去世,吕后便会大权在握。吕后的政治才能不亚于刘邦,处理政治问题的手段比刘邦还要高明。无论刘邦生前为欺负人准备地多么完备,吕后都有办法予以破除。就算刘邦给了戚夫人免死金牌,也无法阻止吕后才杀戚夫人母子。即使刘邦生前将戚夫人送到赵国,吕后也会想尽各种办法将戚夫人母子骗到长安。
总地来说,刘邦是一个遵循规矩的人,他不敢打破某些常规或者传统。但是吕后不一样,她不是一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刘邦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大臣们的反对,始终不敢废掉刘盈。刘邦也没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提前将戚夫人送到赵国。但是吕后不一样,吕后不仅敢废立太子,还敢废杀皇帝。刘邦死前,曾经定立“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照样封吕氏为王。刘邦的白马盟誓几乎没有阻碍吕后的步伐。白马盟誓天下皆知,都无法限制吕后,更不用说免死金牌。

都说刘邦残忍,我却觉得刘邦并不残忍,吕后才叫真的残忍。吕后想杀之人,没有她杀不成的,也没有她不敢杀之人。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大肆屠杀刘邦的儿子和孙子。吕后屠杀刘邦的子孙后代之时,根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即使戚夫人在赵国,又能躲得过吕后的屠刀吗?
戚夫人在刘邦面前撒撒娇还可以,政治才能远远比不上吕后。刘邦去世也基本上意味着戚夫人和刘如意命不久矣。其实刘邦要为戚夫人的死负一定责任,刘邦给了戚夫人希望,掀起了夺嫡之争,最终却没有废除太子。刘邦没有废除太子刘盈,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惨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民间所称的“免死金牌”、“免死牌”按照历史来讲就是指的“丹书铁券”,丹书铁券是否都具备“免死”的作用呢?其实在某些历史时期,“丹书铁券”根本就不具备“免死”的作用!而且有的时候“免死”也是有具体限制的!
丹书铁券是不是“免死金牌”?
就像现代产品做广告一样,广告商的奖励说明在最后都著有小字——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丹书铁券是谁发的,谁就有最终的解释权,一般由当权的皇帝(或者实际掌权者)来进行解释。至于有什么功能也是有规定的,历史上的丹书铁券并不都具有“免死”的功能!
“丹书铁券”又称“丹书铁契”、“金契”、“银契”、“丹书金契”,都是根据制作的材质来进行区别的。丹书指的是“朱砂”书写的,也有用“金粉”、“银粉”书写的,一般统称为“丹书”;“铁券”则是指制作使用的大都是“铁”,也有用“金”、“银”以及“合金”制作的,一般统称为“铁券”;在一些朝代,“丹书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因此也称“世券”。
据考证(这事没有最后的定论)最先使用“丹书铁券”的是汉高祖刘邦,最终是谁发明的没有定论。西汉时期的“丹书铁券”一般一分为二,皇室宗庙保存一份,大臣保存一份,以做参照查询之用,以防假冒,后世王朝大都因循。
刘邦搞得“丹书铁券”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功臣,有封王、封侯和大臣们共同商定的。丹书铁券在刘邦那儿就是一个君臣共同起草的一个契约书,汉王朝用石头建设的宗庙,然后将皇帝和封王、封侯的人以及大臣共同建立契约,丹书铁券是能够保持最久、最隆重的形式,希望大汉君臣共同遵守这一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