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西汉的丹书铁券是一种君臣共同遵守的凭证,其实就是一个契约书,根本就没有免死金牌的作用!
“丹书铁券”具有免死作用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开始),也就是自从最早的“丹书铁券”自从出现到具有“免死”的作用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了,经历了西汉、新朝、东汉、三国、西晋、东晋这些王朝的更替。
不具备免死金牌作用的丹书铁券,刘邦怎么会留给“戚夫人”保命呐!况且,戚夫人也不在“丹书铁券”授予的范围之内。
再者,刘邦死后,吕后掌权,“丹书铁券”的最终解释权在吕后掌握之中,戚夫人即便是有也没有什么作用的!

吴王钱缪的丹书铁券图,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丹书铁券”——荣誉凭证、荣誉凭证免死。
“丹书铁券”从是否能免死的作用来看,分为两个大的时期:西汉到南北朝之前,不具备免死作用;南北朝到清朝时期具备免死作用。刘邦的戚夫人时期的“丹书铁券”是不具备“免死”作用的!
西汉到南北朝前的600多年时间内,“丹书铁券”就是一种荣誉凭证;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具备了免死的作用。具有免死作用的次数最高为三次,最低一次,这要看当权者做如何的解释而定。
“丹书铁券”规定较完善的时代是唐朝,之后的王朝大都因循,只做部分改动。唐朝时期,“丹书铁券”的拥有者比较广泛,到唐朝中后期之后,宦官、宠信的大臣也都有“丹书铁券”了,比较泛滥。
历史上获得“丹书铁券”最多免死次数的是唐朝末期的吴越王钱缪,他的“丹书铁券”由唐昭宗颁发,本人免死次数是9次,子孙免死3次。颁发给吴越王钱缪的时间是公元897年(唐昭宗时期),10年后,唐朝也灭亡了!免死金牌其实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多是为了笼络大臣的手段而已。
对丹书铁券限制得最多的是“大明王朝”,“免死”作用进行了限制:谋反大罪不免死,免死只限本人,子孙不能免死。朱元璋给功臣们共赏赐了26块丹书铁券,这些“免死金牌”大都没有起到免死的作用,很多大臣都是以“谋逆大罪”而处死的,在“免死”的规则之外。
刘邦如何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排?
戚夫人仗着自己的美貌和刘邦的宠幸,希望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将来继承大统。势必和吕后的儿子刘盈(汉惠帝)争夺的你死我活,不管哪一位上位,剩下的哪位都有可能被残酷对待。
刘邦属意刘如意为太子,但是也要权衡整个朝堂的利弊得失。最终吕后在张良等人的帮助下,找来了“商山四郜”鼎力支持太子刘盈,这才断绝了刘邦改立刘如意的想法。

刘如意剧照
刘邦心里非常清楚,一旦刘盈继承大位,吕后肯定掌权,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将面临灭顶之灾。刘邦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排如下:
第一,既然刘如意不能做太子,就让他尽快就藩。
刘如意竞争太子之位失败之后,刘邦就把刘如意由代王改封为赵王,尽快离开京城就藩,远离纷争。而戚夫人受宠幸,一直不肯离开刘邦,因此戚夫人在汉惠帝继位之后,首先被吕后所针对,被关押了起来。
第二,安排忠心大臣辅佐赵王。
刘邦安排当时的御史大夫周昌做赵王刘如意的相国,当时是这样记载的:
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彊行!《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周昌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相当于西汉的副丞相,去做赵国的国相就是被贬谪了。刘邦的目的就是用忠心的大臣周昌(周昌是汉惠帝的坚定支持者)帮助赵王刘如意,以免被吕后处死。
刘邦死后,吕后在处理了戚夫人,为了斩草除根,三次召见赵王刘如意到都城,赵相周昌三次拒绝了吕后召见刘如意,刘邦的安排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吕后只得先召见周昌,当面大骂周昌,然后再将赵王刘如意召进都城。

西汉御使大夫、赵相周昌像
刘邦虽然安排了周昌保护赵王,但也就是时间问题,王朝的最终决策者是吕后!
第三,刘邦应该遗训汉惠帝,让他保护自己的弟弟——刘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