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是皇帝的印玺,代表着“皇权天授、正统合法”。
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他统一六国、称帝之后觉得自己非常牛掰,就想留下点东西证明自己的功绩,并且传给后世。所以呢,他就让丞相李斯找匠人做了这么一枚印玺。

这块印玺由玉石制成,其方圆四寸。秦朝时一寸等于2.31厘米,那么换算过来就是9.24厘米见方,差不多有一个香辣鸡腿堡那么大。下面是正方形底座,上面的印钮是五条蟠龙。
印玺的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意思就是我这皇位是上天给的,上天会佑护我的国家强盛昌隆永不衰亡。古代皇帝给自己的定位就跟总经理差不多——“我的职位是董事会指派的,我将带领公司提振业绩、扭亏为盈,争取纳斯达克上市敲钟!”实际上豪言壮语往往很快打脸,没有什么是永不衰亡的,传国玉玺随着朝代更迭而辗转流离,如无根浮萍。
这块传国玉玺做好以后,秦始皇特别喜欢,走哪都揣身上带着。他也确实喜欢到处乱走,于是,在公元前219年的一天,秦始皇走到楚国的时候,来了兴致,乘船去洞庭湖上游玩。谁成想突然刮起风浪,眼看着都快把他的船掀翻了,秦始皇听从了大臣的建议,把传国玉玺扔到湖里祭了龙王,这才风平浪静安全返回。

实际上秦始皇也不一定是故意的,都知道古代那衣服跟现代不一样,它没有兜,装东西就往袖子里一塞,并不是很稳固,所以在洞庭湖上的风浪中,秦始皇很可能是没搂住,不小心把玉玺掉湖里了。但是他又不能直说,传国玉玺是天命神授的象征,你不小心丢了那不就是天命不授予你了嘛。所以他才假称祈神镇湖了。
总之传国玉玺是搞丢了。11年后的公元前207年,也就是秦始皇的儿子子婴继位的第一年,汉高祖刘邦陈兵灞上,子婴跪降,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
玉玺不是沉到洞庭湖底了吗?这是……又捞上来了?

史料记载,传国玉玺沉在湖底8年之久,又被神秘人打捞上来,献给了秦始皇。献玺之后,那人瞬间消失,深藏功与名。这样一个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重逢故事,简直是嬴政沉默、玉玺流泪,但其实童话都是骗人的。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范围囊括了江汉平原上的整个古代湖泊群,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秦始皇时期,云梦泽的周长约为450公里,那可是很大一片了。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湖泊范围逐渐缩小。到1860年,湖面面积还有6000平方公里呢,即使到现在,总面积也有2691平方公里。茫茫水面找那么个小东西实在是毫无头绪。
并且它不光大,还很深,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就算扔玉玺的时候留了标记,也不可能捞到,毕竟湖底有大量的泥沙淤积。

除了不可能捞上来之外,还有很可能后来这个玉玺很可能不是当初李斯奉命组织制作的那个,最直接的证据是,上面刻的字不一样。
最早的玉玺上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来这个玉玺上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不知道秦始皇脑子里是怎么样一个逻辑走向,既编了个神秘人献玉玺的故事,又不把玉玺做成一样的。这就有点像碰瓷“大白兔奶糖”的“大白免”,“康师傅”和“康帅傅”,还有冒充“勇闯天涯”的“勇闯天堂”。
不过玉玺是不是原来那个并不重要,因为它本身的玉质并不贵重。有人说玉玺是用和氏璧做成的,这就是误传了。璧是一种圆形玉器,璧身叫做“肉”,中间那个圆孔称为“好”。它整个形状是扁的,类似光盘,只是要比光盘厚一点,但是绝对没有玉玺的底座厚。所以和氏璧是做不成玉玺的,玉玺是用蓝田玉做的。

那么,刘邦看重的其实是子婴跪献玉玺的过程。刘邦接过了玉玺,就代表他得到了天命。这枚玉玺被后世称为“汉传国玺”。
刘邦很开心,也像秦始皇一样,每天把玉玺揣在身上,走哪都带着,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过后来继位的皇帝们都嫌硌得慌,就放在皇宫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