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西汉末年,按照《汉书·元后传》记载,当时太子刘婴年幼,玉玺由孝元皇太后王政君保管在长乐宫。这王政君是王莽的亲姑姑。后来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派人来索要玉玺,王政君很生气,“忘恩负义猪狗不如白眼狼”这样骂了一通,将传国玉玺砸到地上,导致玉玺上的螭碎了一角。王莽命令工匠用黄金把它补好了,所以这个汉传国玺变成了金镶玉的。
现在很多影视剧中的玉玺道具,是在玉玺底座的一角镶金,实际上当时磕破的只是上面印纽上的一条龙的尾巴。

后来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玉玺也辗转了好几手,直到东汉末年爆发了十常侍之乱,董卓带兵到都城洛阳平乱并废汉少帝改立汉献帝把持朝政,然后十八路诸侯又来讨伐董卓,董卓兵败,带着小皇帝仓皇出逃,玉玺就在这时候失踪了。
孙坚攻进洛阳之后天已经黑了,他就看到城中一口井里冒亮光。孙坚派人去打捞,捞上来一个死去的宫女,这宫女脖子上挂着一个小袋子,袋子里有个小盒子,盒子里面正是传国玉玺,也就是那块汉传国玺。
孙坚见玺起意,做起了皇帝梦,偷摸把玉玺交给老婆吴氏保管。但是孙坚的上司军阀袁术听说了,就把玉玺抢走了。
袁术死了以后,他的手下带着玉玺投奔曹操,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四舍五入约等于玉玺又回到了汉朝皇室手里。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禅位给曹操的儿子曹丕,并献上玉玺。曹丕建魏后,让人在玉玺上刻了几个大字“大魏受汉传国玺”,用来证明这玉玺他不是抢来的,是汉献帝主动给的。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玉玺被司马家族掌握。公元311,前赵皇帝刘聪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同时拿到了玉玺。
公元330年,石勒灭前赵而建立后赵,玉玺到了石勒手里。这石勒貌似也是打卡爱好者,就像现在到处写“某某到此一游”似的,在玉玺上又加刻了四个大字——“天命石氏”。
这段时期经历了频繁的朝代更迭,玉玺也跟着四处流转,直到隋朝统一,玉玺才暂停奔波,来到隋朝皇宫。不过这次也只是短暂的停留,很快隋朝就灭亡了,隋炀帝杨广被权臣宇文化及弑杀,他的妻子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逃往漠北,玉玺到了突厥人手中。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讨伐突厥,萧皇后又带着孙子和玉玺投降大唐,至此李世民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传国玉玺,默默地把自己之前刻的几个“受命宝”、“定命宝”等替代品收拾起来(唐朝习惯把“玺”称为“宝”)。

唐末乱世,玉玺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玉玺以及一大家子在玄武楼点火自尽,玉玺消失在火海之中。
这里要说一下,玉的熔点大概在1700℃左右,古代烧制瓷器的窑都达不到这个温度,更何况露天的火场了。不过虽然玉的熔点比较高,但在高温下长时间烧灼还是会破坏玉的内部结构,使其裂隙增多。所以当时玉玺可能是被烧裂了,或者是表面被熏黑了,后来清理火场的时候人们只当那是一块石头,忽略掉了。
除了秦始皇的两枚玉玺之外,市面上还有很多高仿玉玺。曹魏代汉之后制作了一枚,刻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这枚玉玺被称作“魏玺”。
另外还有前燕慕容儁制作的“燕玺”以及后秦姚苌制作的“姚玺”,这两枚玉玺刻的字都与秦始皇最早的那枚传国玉玺一样,但是字体有区别,所以后来都被鉴定为赝品。

五代十国时期诞生的传国玉玺更是层出不穷。
后晋天福三年,高祖石敬瑭命人制作了一枚玉玺,刻的是“受天明命,惟德允昌”八个字。
后周广顺三年,后周太祖郭威命人制作了两枚玉玺,其中一枚刻的是“皇帝承天受命之宝”,另一枚则刻了“皇帝神宝”。
宋太祖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建立北宋,命人制作了“大宋受命之宝”。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又让人制作了“承天受命之宝”。宋仁宗在庆历八年命人制作了“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不过这些玉玺的意义可比秦始皇做的传国玉玺差远了,历代帝王还是想找到正统的那枚传国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