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楚文王又找来人鉴定,这次鉴定后才发现,原来卞和所献的真的是一块绝世好玉,并不是石头。
由此,和氏璧真正问世,由于此物太过贵重,楚国一向不轻易示人,到了后来,楚国因为需要联姻,就把和氏璧作为聘礼,送到了赵国。
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和氏璧到了赵国之后的事情。
最终,秦国灭了赵国,而这块和氏璧也到了秦国的手里,正是因为如此,后世才会有秦始皇把和氏璧做成印玺的说法。
不过,这说法极不可信,因此和氏璧不管怎么加工,都做不成印玺。
印玺说白了就是一个印章,而印章的形状我们都知道,普遍是正方形的为主,并且在古代,受“天圆地方”这种思想的影响,皇帝的印章,自然是正方形底座和圆形的钮。
至于皇帝印章的大小,可以参考在1968年陕西咸阳韩家湾出土的一块印玺,这块印玺的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嫡妻吕雉。
吕雉的印玺,通高为2厘米,边长为2.8厘米,大约就是一个成年人大拇指的大小。

由于吕雉所在的时代距离秦始皇并不远,所以,从她的印玺中就可以推断出秦始皇使用的印玺大小,按照皇帝比皇后等级高的原则,那么秦始皇的印玺必定会大一些。
但就是大也大不到哪里去,毕竟印玺的主要用途就是盖章,如果太大,也不方便随身携带。
不过,就是不大,也不是和氏璧能做成的,举个例子,在1977年,山东曲阜曾出土过一块战国时期的玉璧,被命名为“鲁国大玉璧”,这块玉璧的厚度仅为0.6厘米,差不多是三枚硬币的厚度。
如此厚度,怎么能够雕刻成厚度至少在2厘米以上的印玺呢?所以,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其次,史料中对于传国玉玺的原材料,有过十分明确的记载。
比如,专门记载历代君王事迹的名书《册府元龟》中,就提到,当时秦始皇是命李斯,取蓝田玉制成了传国玉玺。
李斯取蓝田之玉,玉工孙涛刻之,方四寸,斯为大篆书,文之形制为鱼龙凤鸟之状,---《册府元龟》
这种说法,是后世考古学家以及史学界都普遍承认的,而这其中的“方四寸”,按照现代计量单位换算,等同于13厘米多点。
就算秦朝是度量衡与现代有误差,但至少也得好几厘米的厚度,因此,传国玉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用和氏璧做成的。
而在李斯用蓝田玉制做传国玉玺时,还在上面雕刻了八个大字,既“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皇帝之位是得到上天的认可的,因此,未来的国运必然会长寿、永久和昌盛。
正是因为这句话,同时也是因为传国玉玺是出自史上第一个皇帝之手,因此,原本只是秦始皇一枚印章的玉玺,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没过多久,这块传国玉玺就出了一个不小的意外。
史料记载,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经过洞庭湖时,坐在龙舟上的他突然遭遇狂风暴雨,甚至他的龙舟,还差一点被狂风掀翻。
关键时刻,有大臣建议,把传国玉玺丢入湖中,于是秦始皇照做,同时祈求神灵镇浪,结果极为神奇的一幕就发生了,刚才还是惊涛巨浪的湖面,没一会就风平浪静。
这下,秦始皇安安稳稳地离开了洞庭湖,而传国玉玺则留在了湖底。

这就是传国玉玺问世后第一次波折,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在此之后,这枚传国玉玺就一直被埋在了洞庭湖底的淤泥之中。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觉得疑惑,不对吧,那后来不是有人捞了出来,还给了秦始皇,并且秦朝灭亡后,秦三世子婴还把传国玺献给了刘邦吗?
这话其实也没错,在秦始皇扔玉玺保平安的八年后,确实有人拿了一块玉玺交给了他,但问题是,这块被献上去的玉玺,真的就是当初李斯雕刻的那一块吗?
答案是大概率不是,而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被打捞出来的可能性相当之低。
洞庭湖最早曾有好几个名字,比如云梦、云梦泽等等。
而按照古籍中的记载,曾经的云梦泽,面积高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
所以,最早的时候,云梦泽也被称为云梦大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