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这枚“汉传国玺”上面刻的字,与秦始皇刻的字已经不同了。
前文讲过,秦始皇命李斯刻的字是“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并且采用的还是虫鸟篆字,而这枚“汉传国玺”上面刻的字,则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这改动的几个字,究竟是何人所为,已经不得而知,并且,是什么时候换成了这几个字同样也没人知道。
但总之这块玉玺,已经不是之前的那块,因为如果真的是秦始皇最早刻的那块,那他就没必要“失而复得”后,在上面改来改去。
而刘邦就更不可能改了,因为他想宣扬的,是自己取代秦朝的合法与正统性,这才专门宣传玉玺的象征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保持玉玺原样不变,才更能有力说明他刘邦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块玉玺是后来重新制造出来的,而在雕刻的同时,秦始皇出于某种原因,就已经改了之前的几个字,变成了“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所以,通过上述这两点,我们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原先最早问世的那一枚传国玉玺,从秦始皇将其扔进洞庭湖之后,就再也没能重见天日。
至于它目前最有可能在哪里,要么是埋在洞庭湖湖底,要么是随波逐流,漂到了未知的地方,因此,想要重新发现,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当然,刘邦后来得到的那枚玉玺,也是命运多舛,到现在同样下落不明。
刘邦登基后,玉玺通常是由他随身携带,到了他去世后,玉玺就保存在汉朝的皇宫之中,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末年。
西汉末年之际,当时的玉玺是由太后王政君保管于长乐宫中,时值王莽意图篡位,他便派弟弟王舜前去索要玉玺。
刚开始,王太后自然不愿意给,但架不住王舜的逼迫,最终还是交了出来。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是说王太后当时很生气,因此一怒之下就将玉玺扔在了地上,导致玉玺被磕掉了一个角,随后王莽还专门派人用黄金进行了修补。
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样存疑,因此包括《汉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既没有记载王太后扔玉玺的情节,也没有王莽以黄金修补的记录。
所以,后世就有学者认为,这只不过是演义而已。
之后,王莽败亡,玉玺几经转手,落到了光武帝刘秀的手中,自此保存在东汉的皇宫之内,到了东汉末年,发生了“十常侍之乱”,导致汉少帝仓皇出逃,而由于出逃时过于匆忙,因此玉玺就遗留在了皇宫中。
在其期间,玉玺失踪不见,直到汉献帝时,由于董卓作乱,因此引起各路诸侯讨伐,军阀之一的孙坚也参与其中,等他攻入洛阳后,某天发现城内一井中升起五彩云气,派人查看后发现,原来是一名投井而死的宫女脖子上,系着的一口小匣子发出。
而这个小匣子内所装的,正是那枚汉传玉玺,从其能被装进匣子中且能系在人脖子上这一点来看,玉玺确实体积不大(这里吐槽下某些电视剧中的玉玺,那个头儿大的简直可笑)。
孙坚得到后没敢声张,只是偷偷告诉了他的妻子,但不曾想消息还是走漏,被袁术得知,因此袁术袁术强行夺走了玉玺。

而袁术死后,其麾下的荆州刺史徐璆带着玉玺去了许昌,献给了曹操,而当时曹操正“挟天子以令诸侯”,自此,玉玺算是在名义上重归汉室。
之后,曹丕代汉建魏,他还在这枚玉玺的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玺”几个字,以强调自己得位的合法性。
再往后,司马家篡魏建晋,玉玺则被司马家族保管。
到了晋朝晚期,天下大乱,玉玺的命运也随之波折,先是被前赵刘聪所得,之后又落入后赵石勒手中,二十年后,又被冉魏所得。
当时东晋已建立,而冉魏为了求援东晋,就把玉玺献了出去,因此玉玺算是重归司马家。
随后,东晋灭亡,玉玺则几度易手,一直到了隋朝建立之后,才终于将玉玺收入了隋朝的皇宫之中。
不过,玉玺在隋皇宫中没待多久,就赶上了隋朝灭亡,当时,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为了活命逃往突厥,临走前就带上了玉玺。
所以,唐朝建立时并没有那枚传国玉玺,为此李渊和李世民都耿耿于怀,只能是刻了几个“受命宝”、“定命宝”的印玺来充当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