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国玺上面所刻印文,后世流传有四个版本,分别是东汉卫宏的《汉旧仪》、三国韦曜的《吴书》、南朝齐纪僧真的《玉玺谱》中记载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东汉末年应劭的《汉官仪》、三国西晋时期皇甫谧的《历代帝王世纪》中记载的“受命于天,即寿且康”;东晋孙盛的《晋阳秋》中记载“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南朝宋徐广、南朝齐梁沈约的《宋书.礼志》记录“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这四个版本究竟孰是孰非?

第一个版本中,卫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是皇帝钦命的议郎,他是有机会见到传国玺的。而《吴书》属于三国东吴的官方史书,当年孙坚获取传国玺后交给吴夫人保管,吴国是有人见过传国玺的。所以这一版本是最可信的。

第二版本的应劭是东汉末年的人,他官至泰山郡太守,后又投奔袁绍。他一生都没能进入汉朝中枢,也就没机会见皇帝,更别提见过传国玺了。而皇甫谧生活在魏晋时期,一生从未入朝为官,自然也就不会见到传国玺。所以从可信度上来讲,不如第一版本。

第三版本的孙盛和第四版本的徐广、沈约都是生活在东晋南朝时期,从年代上来说距离更远,其可信度就更差了。

所以秦始皇的传国玺所刻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正确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我(皇帝)受上天的任命,(所以)必然国运长寿、永久、昌盛。另外,秦汉时期印章用字是以篆书为主,据宋代人推测,传国玺上的字体为虫鱼篆,而辽代人的著作中记录的却是鱼鸟篆。

秦始皇的传国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也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传国玉玺在历史上的记载,既有传说,也有真实。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投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这段记载中,子婴封存的皇帝玉玺中就包括了“传国玺”。但是这方玉玺在当时还不叫做“传国玺”,在子婴的口中称为“始皇玺”,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始皇玺”改称为“汉传国玺”。秦始皇做此玉玺,本以为大秦王朝能够传承万世,没成想二世而终,之后传给大汉王朝,传国玉玺完成了第一次“传国”。

西汉末年,王莽要扶持孺子刘婴做傀儡,时孺子刘婴年幼,传国玺藏于长乐宫太皇太后王政君处。王莽于是派自己的堂弟王舜去找自己的姑姑王政君索要传国玺。尽管王政君非常愤怒,但是惧于王莽的威胁,又不能不给,愤而将玉玺扔在地上,据说传国玺因此被磕掉了一个角。从东汉卫宏在《汉旧仪》的记载来看,他提到“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三国的韦曜《吴书》中也记载,说孙坚捡到的传国玺“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所以王政君摔坏传国玺是事实,但是并没有做任何的修补。

王莽篡位,兵败被杀后,传国玺被禁卫军校尉公宾所得,最后被献给更始帝刘玄。后来赤眉军杀了刘玄,立刘盆子为帝,传国玺又归了刘盆子。汉光武帝刘秀手下名将冯异平定关中,消灭赤眉军,获得传国玺并献给刘秀。至此,传国玺开始了东汉王朝的传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