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后来,大将李靖讨伐突厥时,萧氏又重返中原,自然就把这枚玉玺献给了李世民,因此,这枚汉传玉玺就自此保存在唐朝皇宫内,时间一直持续到了唐末。
到了唐末时,朱温建立后梁,玉玺也落到了他的手里,而后梁则是被后唐的李存勖所灭,故而玉玺则归了后唐所有。
但到了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在位时,由于不敌石敬瑭,因此就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就拿着玉玺,同时带着母亲、妻子以及儿子登上玄武楼,放火自焚而死。
至此,这枚汉传玉玺在历史上就彻底没有了踪迹,再也没有出现过。
而在之后的朝代中,曾经出现的所谓玉玺,经考证基本上都是假的,比如在北宋的宋哲宗时,有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一枚玉玺,并上交朝廷,声称这就是那枚汉传玉玺。
但经过后世学者考证,这枚所谓的玉玺,只不过是蔡京等人找人做出来哄皇上玩儿的而已。
还有在元朝时,曾在元大都有人公开叫卖所谓的“玉玺”,试想,如若是真的汉传玉玺,怎么会沦落到当街叫卖呢?
到了明朝时,同样多有所谓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但经过考证也都是假的,比如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时有人就献上了一枚,而朱佑樘亲自考证后发现其也是一个赝品。
而到了明清交替之际,皇太极在消灭蒙古的林丹汗时,曾得到一枚玉玺,史料记载说上面所刻的字为“皇帝之玺”,这就说明,其根本就不是曾经的汉传玉玺。
并且,这枚刻有“皇帝之玺”的玉玺,后来乾隆还曾亲自考据过,最终也是鉴定为赝品。
虽说这枚印玺不是传国玉玺,但也有很高的历史意义,但遗憾的是,其在清朝灭亡之后,同样不知所踪。
而通过上述的相关记载就可以得出,那枚由秦三世子婴献给刘邦的玉玺,极有可能是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时也被烧毁在了大火之中。

综上所述,由秦始皇制作并传下来的真正传国玉玺,按目前所能查到的史料记载来看,应该是有两枚,一枚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刻的那枚“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这枚玉玺被秦始皇扔进洞庭湖后再也没能现世,而另一枚则是刘邦得到的那枚玉玺,其上面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这枚玉玺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后,最终大概率是毁在那场大火之中,所以,如果传国玉玺还有机会出现,那也是出现最早的那一枚,其藏身之地,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洞庭湖底。
对中国人来说,最感兴趣、谈论最多的历史文物非传国玉玺莫属。这枚象征着古代皇权的玉玺,随着每次朝代的更迭,命运也是跌宕起伏。历代对皇权的你争我夺,也使得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大地两千余年,忽隐忽现,最终销声匿迹于历史之中,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 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制作的一方皇帝的印玺。始皇帝的初衷或许只是把其作为一块具有纪念意义的玉玺,然而后世却为这块玉玺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意义。

关于传国玺的材质,最早的记载是由蓝田玉制作而成的。东汉初期学者卫宏在其《汉旧仪》中记载:“秦以前以金、玉、银为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南北朝时期南朝齐人纪僧真撰写的《玉玺谱》中记载:“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南朝梁人沈约在《宋书.礼志》中记载:“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这些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录相互佐证,说明传国玺的材质就是蓝田玉。

后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传国玺是由和氏璧所刻制的。第一个提出此说法的是北魏时期的崔浩,他在《汉纪音义》中写道:“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此种说法已被后世历代的学者所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