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的受命宝印文是“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其他的基本和北宋一样。南宋末年,宋恭帝向元朝的伯颜投降,献上了玉玺,这里所献的应当是南宋皇帝自己制作的玉玺。据说伯颜将元朝太府监所藏的历代玉玺都磨去文字,作为玉料赏赐给了下属。只是武则天的玉玺因为印文刻的特别深,磨不掉,才幸免于难。

后晋被辽太宗灭了后, 后晋末代皇帝献上了一方传国玺和三枚金印。后来辽国的皇帝在躲避金兵追击时,慌乱之中把这方传国玺掉落于桑干河中。这方玉玺最终被人发现,献给了元朝太师木华黎。木华黎的曾孙去世后,其妻因贫困而在大街上出售此玉玺,最终这方玉玺落入了当时的皇太后阔阔真之手。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而皆是附会、仿造之赝品。元明清时期的皇帝们,已经对传国玺没有了执念。民国之后,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结,又将中国推入了新的世纪。

历史上的传国玉玺,虽诞生于不同的时期,但是命运大同小异。“秦传国玺”失踪于两晋乱世之中;“前燕传国玺”失踪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魏传国玺”、“南朝传国玺”、“后秦传国玺”中的一方玉玺失踪于隋末,剩余的两方玉玺失踪于唐朝中期或末叶的战乱之中;唐朝的传国玺被李从珂携带自焚,毁于大火。唐之后历代的传国玺或失踪或被毁,流传于今的屈指可数。或许将来的某一天,那些下落不明的“传国玺”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1976年5月11日,刘乡村的古井旁,围满了村民,大家七嘴八舌,交头接耳,小声着议论纷纷。
几名身穿青灰青色衣的地质队员,正架起抽水机,“嘟嘟嘟”摇响小型的柴油机器,开始往外抽水。
天气有点热,并有些闷人,井边的杨柳树荫,成了他们躲避烈日的最佳去处。
井里的水位直线下降,看热闹的村民似是不怕天热,依然围在周围,热情高涨:他们不明白,地质队员为什么会对这囗水井感兴趣,不惜大动干戈,架机抽水?
据传,自从有了刘乡村,就有这囗古井,世世代代,村民延用了数百年,那怕几个月乃至一年不下雨,井水总是满满的,不会干涸。
水位开始下降很快,但往下却是水位越下越慢,快到大晌午,水终于抽到了见底。
“小邹!”黑红脸年约四十多岁圆脸汉子,一拍旁边年轻的一位小伙。“下!”
说着,随手抓起一架长木梯子,放到了井里。小邹:“好的队长!”应声过去,顺梯而下。
“嗬!好大个空间!”原来水井象瓮坛,囗小肚大,里面的泉眼,不停咕咕地翻着水花。
“小王小吴!”队长拉起梯子吩咐。“快放篮子铲子!”
小王急忙拿起旁边准备好的吊篮,小吴支起了三角吊架,队长将吊绳往滑轮上一甩,小王把吊篮与铁铲,下到了井里。
“嗬嗬!”小邹在井下吆喝。“好肥的泥鳅!”
井上的三人,见吊篮的绳子绷紧,忙往上拉,拇指粗的大泥鳅,在乌黑的泥巴里扭动。
“今晚有下酒菜!”队长把吊篮污泥往旁边倾倒,小王小吴跟着在泥里扒泥鳅,往小铁桶`里丟。
随着一篮篮污泥吊上来,泥鳅捉了不少,但队长在皱眉头:“小邹!还没见着?”
“队长!”小皱有点泄气。“是不是我们看错了?莫落得跟村民淘水井啊!”
“见到实底没有?”队长蹬在井囗,伸着脖子问。
“应该到了!”小邹说着突然大叫。“嗬嗬!好家伙!快拉!快拉!”
“找,找着啦?”队长听着兴奋,飞快使劲地拉篮子,用手拽到井边一看,哭笑不得:原来却是两条黄橙橙,几乎有人手臂粗的大黄鳝!
“秦队长!”在众人目惊口呆中,人群里走出一个捣着竹拐杖的七八十岁的老头,来到队长面前。“这两条金黄鳝可吃不得,这是养水的两条龙,赶紧给放进井里!”
“队长!”这时,小邹在井下大叫。“找着了!找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