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雌鱼选择的位置非常的巧妙,外套腔不参与消化和吸收,卵在里面可以高枕无忧,同时河蚌开合吞咽水吸收氧气时,先经过外套腔也给了卵足够的氧气发育,最关键的是非常的安全。
而鱼是体外受精的,所以当雌鱼产卵时,雄鱼也没有闲着,我们看到上图就是鳑鲏繁殖的过程,在一旁有多只雄性不断的将精细胞排在靠近河蚌的附近,当河蚌开合外壳时,形成的水流会将一部分精细胞带入外套腔,这样鳑鲏鱼的精卵细胞就在河蚌体内完成了受精。

当然,作为互利共生的关系,河蚌也没有闲着,河蚌的繁殖期与鳑鲏鱼高度的一致,当鳑鲏鱼围上来时,河蚌的受精卵其实也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发育,变成了一种钩介幼虫,这些幼虫非常的小,不过它有一个适合固定自己的器官-钩齿。
当鳑鲏鱼来产卵时,河蚌也将这些幼虫吐了出来,这些幼虫会钩在鱼的鳃、鳞片和鱼鳍上,这样幼虫就可以寄生在鳑鲏鱼身上发育成蚌了。

总结
鳑鲏鱼和河蚌是互相利用对方来繁殖的,不同的是鳑鲏鱼的鱼卵不会影响到河蚌的生存,毕竟鳑鲏鱼的卵只是吸收了部分的氧气,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成分是用卵中汲取的,但是河蚌不同,它的幼虫寄生到鱼的身上是以鱼的营养物质为生的,对鳑鲏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最后,河蚌并非鳑鲏鱼唯一的“产卵床”,因为它们照样可以利用河蚬产卵,而河蚬与河蚌都是淡水水体中常见的贝类,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河蚬体型较小且呈三角形,颜色主要以棕黄色和黄绿色为主。

河蚬
因此,如果池塘里没有河蚌,但有河蚬,鳑鲏鱼照样是能够繁殖的。
鳝鲏与河蚌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鳑鲏的受精卵在河蚌体内孵化,而河蚌的受精卵则寄生在鳑鲏的鳃、鳍等处。

关于鳑鲏与河蚌的儿时记忆
小时候,河沟里的小鱼小虾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鳑鲏。这种鱼个不大,3公分左右就算比较大的了,样子有点象鳊鱼,算一个特小号的鳊鱼吧,但比鳊鱼漂亮,带点红色。
鳑鲏没有肉,就是一张皮,一般都不吃,捉到后都是拿来喂猫或鸭、鹅。顺便说一下,杀鳑鲏是不用刀的,用手挤出内脏即可。
记得有一年家乡的乡河发大水,我和小伙伴去钓鱼,结果那一次钓到鳑鲏窝,我用的双钩常常是刚扔出去,就有两条鱼上钩,不一会就钩了大半桶。

而河蚌则是一种极鲜美的河鲜,但需要用文火长时间地煨,那时乡下没有高压锅,吃一次得耐得住馋。但河蚌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有的人一吃就肚子疼,不知何故。
吃河蚌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一年冬天,妈妈炖了一锅河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就往嘴里送。
“唉哟!”突然,我的牙被磕得生疼。正要抱怨妈妈把河蚌没洗干净,低头却发现磕牙的“石头”闪烁着七彩的光芒,再一细看,竟然是一颗小珍珠!

那一天,我们一家一共吃出了11颗珍珠!这里要说一下,河蚌体内天然形成的珍珠是非常不规则的,除了七彩光芒外,它与一颗颗小石子或者小砂粒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现在一些商场的珠宝柜台,随便拿一个河蚌剖开,就是一颗光彩夺目、漂亮规整的珍珠,其实都是骗人的营销手段。
鳑鲏与河蚌奇特的共生关系
自然界存在很多奇怪的共生现象,比如杜鹃鸟,也就是布谷鸟,自己不想孵蛋,于是将卵产到别的鸟的巢中,别的鸟也是个“马大哈”,分辨不出哪些是自己的的蛋、哪些是其他鸟的蛋,就一起孵了。可恨的是,由于杜鹃的幼鸟比别的幼鸟个子大,杜鹃幼鸟往往将别的幼鸟踢出鸟巢,而其“养父母”竟然不知道,还一个劲地喂它,这可真是实实在在的鸠占鹊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