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二流大学是指哪些大学?或者是指什么样的大学?目前我并没有看到有关的标准,其实官方更没有这样的说法,只是民间习惯称呼某类大学为二流大学而已。
那么什么是二流大学的呢?我的看法就是指那些普通的一本大学。现在国内有147所双一流大学,这100多所大学可以算得上是一流大学了,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滥竽充数的。除掉这147所双一流大学之外,其他的普通一本称之为二流大学,我觉得应该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只针对那些毕业于普通一本大学的研究生来进行讨论。
实际上,不管是什么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当他们毕业之后,肯定都有过得好,也有过得差的。这个东西并没有绝对的情况存在。而且什么叫过得好,什么叫过得差,同样也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大家都是凭自己的感觉而已。
实际上在上面的叙述中,我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二流大学的研究生,既有过得好的,同样也有过得差的,并不能一概而论。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个观点,我举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正好,这些年我的同事中有许多人的孩子都考上了研究生,而且也有许多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就以其中两个孩子的经历为例,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小李硕士,毕业于省内普通一本师范大学,专业是教育学,她的本科也是在这个学校读的。小李毕业的时候,在校园招聘时是找到了工作的,工作单位是一个地级市的普通高中。不过这个城市与小李所在城市相距甚远,一个在省的最东边,一个在省的最西边,相距将近600公里。
由于小李是家中的独生女,因此她的父母坚决要求她回到老家工作。理由是那个城市与小李的家乡相比起来明显落后,而且小李就职的学校只是一所普通高中,并不是重点高中。
“一所普普通通的烂高中,如何配得上咱家的硕士闺女?”这话是小李的父亲,我的同事说的。
可能小李本身对这份工作也不是太满意吧,所以她最终没去那所学校报到,毕业之后直接回到了家乡。在家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小李便开始了她在本市求职的历程。
但让小李及家人没有想到的是,小李的硕士学历在家乡并不好找工作。社会上大把的民营中小型企业根本就不招聘小李所学的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而且小李压根也看不上这样的单位。如果进国企,本市倒是几家大型国企,但也不需要她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因此小李的出路,就仅限于各类学校或者是行政事业单位。

但是,不管是进学校也好,进行政事业单位也好,都是要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才能进得去的。
小李先是把眼光放在本市几所重点高中上,不过小李毕业的学校是硬伤!这些学校无一例外只有两种要求:如果是非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律只考虑原来的39所985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如果是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则只考虑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除此之外,其他学校毕业的学生免谈。
而小李毕业的师范大学,既不属于教育部直属6所大学之列,更不是985大学。因此小李虽然拿到了教育学硕士学位,但是在这些重点高中招聘的时候,她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那就退而求其次,找个普通高中就业吧。这样的话,小李觉得又划不来。因为最终是这个结果,还不如当初直接就去那个学校上班了,还省去后面这么多麻烦!所以,小李一气之下,就不考虑去学校就业了,她决心考公,不管是事业单位还是公务员,凡招必考,她就不信,凭自己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水平,难道还考不上一个体制内的工作?
可能老天爷就是故意与小李作对。这几年来,不论是事业单位,还是公务员,不论是国考,还是省考,只要她能报名参加考试的,基本上都考过了。对小李来说,她毕业的这几年中,不是在复习,就是在考试!她是屡考屡败,屡败屡考!
她不但在本省本市考,也到外省市去考。但是无论她如何努力,总是屡试不中!最好的一次也就是以第五名的笔试成绩进入面试,最终还是被淘汰。眼看其他同事的孩子只是个本科毕业的,有好几个都考上了工作,或者找到了合适的企业上班,只有自己女儿的工作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小李的父亲头发都愁白了!他再也不逢人就夸他家的“硕士闺女”了,而且全家人都在为当初没有去那所学校工作而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