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说赵括纸上谈兵,都是事后诸葛亮,如果换成你是赵括,在胜负未分时,扣心自问你有啥能扭转局势?或者结局连他都不如!

赵括:我不是在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是左右春秋战国走向的决定性战役,长平之战的失利,使得赵国短时间内损失了40万精锐,最终导致六国无法在抗衡强大的秦国,被秦始皇逐一消灭。
长平之战是在左右春秋战国走向的决定性战役。长平之战的失败使赵过短时间内失去了40万精锐,最终导致六国无法再与强大的秦国抗衡,天平也逐渐向秦国一方倾斜,到了秦始皇时,吕不韦灭了周王室,打通了秦朝东进的障碍,六国宇逐一被其消灭。
围绕长平之战的得失,历史评价一直是一边倒,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大胜,完全是秦国一连串的连环计,白起的神机妙算,又遇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所导致,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但赵国的主帅赵括,带着赵军倾巢而出,最终陷入了秦军精心布置的包围圈,是最重要的败笔。赵括也因此,成为了数千年来,一个反面教材,一个只懂理论,遇上实际情况,不懂变通,导致家族英明尽丧的富二代。

虽然历史以来,后人一直把赵括说得一文不剩,甚至认为他不过是草包一个,但是要知道,后世品评价赵括,都是得知了胜负,站在成王败寇的角度去评说的。
更因为秦朝胜利后,对于赵国的一切也进行了否定,而且相关赵国的史籍也失传,因此无人知道当时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更重要后世延续了秦国对赵括的评价,而现在赵括的记载,都仅是《史记》一家之言,赵括的其他历史记载都散失了,这点还真值得推敲!
因此即便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对赵括的评价也不高,而真正把赵括和纸上谈兵绑在一起的,正是司马迁的《史记》。
但大部分的史学家,很少站在赵括的角度去看长平之战,赵括真的如此不堪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赵括当时并非只懂纸上谈兵,他的能力可不低,甚至比要比汉朝的战神韩信都要高出不少。

为何如此评价赵括呢?
一:赵括拥有一流的理论和思辨能力
都说赵括纸上谈兵,但是要知道,在战国时代以赵括的年纪,能被众人认可并获此殊荣,是必须有真才实学的,
《史记》记载,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代名将,估计赵括少时就仰慕父亲,因此自小随着父亲学习兵法和兵事,也因为赵奢的原因,他较早就接触了军营,相比起一些世家弟子,赵括可谓是具有一定便利条件。
而赵括还继承了赵奢的聪慧和思辨能力,由于博闻强记,加上逻辑思维清晰,即便是赵奢也说不过他,要知道赵奢在赵国和秦国,都是具有一定威望的。
赵奢更是赵国人民心中的战神,因为赵奢当年阏与之战中,给秦国一个怯战的印象,等秦军主将放松警惕后,以赵国最精锐奇兵忽袭阏与,并且听许历的意见,占据了制高点北山,
导致秦军处于被动的局面,赵奢在击溃了秦军几次进攻后,趁着秦军疲惫和混乱,利用有利地势,忽然带着上万的赵军,俯冲秦军。
此时秦军毫无斗志,而赵军经过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战斗力是出了名的彪悍,无力抵抗的秦军四散溃逃。赵奢一战定乾坤,彻底解了阏与之围。秦国在阏与少有的吃了大亏,随后一直对赵国是忌惮不已,秦赵两国也维持了一定时期平静。阏与之战的胜利,让赵奢列入了东方六国八名将之列,

赵奢并非是单纯的武将,他还是一位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官吏,所以他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名将,综合能力很强,但却说不过赵括,
由此可见在理论上,赵括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更确切地说,赵奢将自己一身的本领,都言传身教给了赵括,这样做既希望是赵括能成材,也希望赵括能继承赵家荣光,成为赵国的保护神。
二:赵括带兵能力不逊于其父
虽然在史记中,司马迁描写赵奢夫妻,都说赵括不行,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材料,甚至赵括的母亲,还多次出面阻止赵王定赵括为帅,但最终赵王毅然选了赵括换下了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