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白起杀俘,长平之战的真正大变数。
当赵括知道自己无法阻挡白起断粮道的时候,就明白大局已定了,这一战他的手段稚嫩,最主要就体现在大后方没保护好,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熟读兵法的赵括却犯了基本的错误。
可是此时的赵括也没有灰心,因为赵军有着绝对的人数力量,假如猛得反扑,秦国也不好受,最后说不定还有突围的机会。
事实上,赵军的优势还真的在于人数,所以秦昭襄王也赌上了国运,他临时发动征兵,就为了和赵军决一死战。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所以长平之战,秦军也根本不轻松,就算赵括再草包,常规的大军搏杀起码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数,数十万赵军肯定会把秦军杀得一片血红,这种碰撞是对等的,因此秦昭襄王要做的,就是“顶住”,靠着河内郡的人口顶住,只要耗死赵军,他们就赢了。

严格来讲,长平之战没有赢家,因为最后的大战,就是双方最直接的肉搏,这种毫无计谋可言的战争,除了双方都损失人口以外,没有更多的意义。
最后,赵军终于坚持不住了,后勤的断绝让赵军陷入困局,最终演变成了内乱,而此时赵括也很“识相”地进行冲锋突围,也很“识相”地被秦军射杀。
赵括一死,赵军群龙无首,最后派出代表和秦军和谈,表示愿意投降,秦军自然应允。
事实上,秦赵两军这个时候损失相差无几,两军大概都是折损五万人左右(甚至秦军损失更大一点,很多士兵都是临时征召),因为都是最直接的肉搏战,而正是因为损失相差无几,白起认为根本就掌控不住这四十万降兵,秦军根本没有那么多力量来控制他们,于是他请求“坑杀赵俘”。
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严格来讲,杀俘这件事,根本就不属于“长平之战”的范畴内了,因为白起做的这件事情,和跑到一座城池中屠杀老百姓无异,整一个长平之战赵军总共损失“四十五万人”,而白起坑杀的就有四十万人,这意味着,白起坑杀的数量,乃是此前大战损失的“八倍”之多。
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就算赵军失败了,赵国也输得起,因为以往的“常规战”,就没有杀俘的先例,但是白起却违背道德如此行事,这才是让天下人想象不到的,假如知道白起会这样做,赵军的反扑也绝对会灭绝秦军,毕竟上升到了存亡之争,就没有人会软弱。

结语:
长平之战是一场惊世骇俗的大战,一个强大的军事变法国家,竟然因为一个君王的不甘而一步步走错,再加上赵括被“神化”的地位,一切都中了秦国的计谋。
而秦国在长平之战前后,都展现了一种“兵不厌诈”,甚至是“兵不论德”的特点,不管是此前的离间计,还是后来的诱敌深入、坚壁清野,以及最后的坑杀俘虏,这也让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倍受指责,毕竟种种行为和战国时代的“道德”的确是相去甚远。
赵括最终也成为了这一场战争的“背锅者”,他确实要负很大责任,但也不可能全部责任都在于他,当时的局势,赵括到底是有几分无奈,而他也没想到,自己最后还是赢不了,只能走向灭亡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纸上谈兵”让赵括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大败,就是因为赵括率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造成的。事实真的如此,赵括就真的这么好骗吗?

其实不然。事实上,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而是真正的将军。长平之败,赵括有过,可廉颇亦有过。非但如此,赵国上下,相如有过,虞卿有过,平原君有过,而首要之过非赵王莫属。纵观秦赵大决战前后,赵国在重大战略决策上接连犯错,可谓是只知兵法却不识诡计,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