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长平被秦军围困,不过一开始,秦军的将领还只是王龁,而不是白起,同样的,赵国方面,赵王派来的第一位大将也不是赵括,而是有着“绝对防御”之称的廉颇。
廉颇打仗,守多于攻,但是守不是单纯为了躲避,而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错误,等待对手犯错误,找到适合的时机,一举扭转乾坤。
这一次出战,廉颇的计谋也不例外。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次秦军出动的人数一开始远远大于赵国这一方,廉颇深知秦军一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作为支撑,所以防守一定就是最好的办法。
按照之前的战争经验来看,秦军最后会因为对峙局面的优势逐渐偏向赵国一方,然后渐渐后退,如果顺利撤走还好,就怕廉颇抓准时机对着他们一顿冲击,那么秦军不仅白白围了那么久,脸还丢尽了。

这就是长平之战最初的模样,长平之战一开始,就因为廉颇的战略注定发生不了太大的变数,你要说这种绝对防御的情况下,秦军还能把赵军屠个一干二净,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长平之战的“进阶版”:秦王不爽,赵王不服。
这场战争还没开始,就被一个经典的战略宣判了最后的结果,但是面对这个结果,秦昭襄王表示不能接受,或许是秦国此时太需要一场胜利了,秦国不甘心对峙,更不甘心撤退,就算是花点代价把长平打下来也是好的,起码得把上党的百姓抢回来吧。
于是乎,秦国开始使计谋了,这是他们在近五十年来摸索出的新招,几乎百试百灵,那就是“离间计”。
秦国让在前线的军队互相传播一个“话术”,那就是营造出秦军很怕“赵奢”的心理,因为当年赵奢曾制造出反败为胜的“阏与之战”,这一战确实把秦军打得损失惨重,而且占领制高点的赵奢第一次发挥了“制高点”的作用,杀得秦军胆寒。
虽然赵奢死了,但是赵奢那个饱读兵书的儿子赵括还在世,秦军口口相传,幸好这时赵军的将领是“缩头乌龟”廉颇,如果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领的话,那么秦军只能跑了。
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秦军自己说还不够,还花钱让赵国人也传播这句话,不久之后,这句话就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中,赵孝成王忽然就想起了“马服子”(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赵括这个人物,他细细一想,觉得秦国人说得还真有道理,因为他们怕赵奢,那不像是装的。
就这样,秦国的“离间计”生效了。
赵王听到秦军的传言以来,三天两头都在思索着该如何应对,随着传言声音越来越大,加上此前廉颇确实太憋屈了,因为廉颇的防守,让赵军损失了几个战略位置和将领,虽然问题不大,但是赵孝成王觉得很丢脸。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就这样,赵孝成王开始“作死”了,他下令要求廉颇别缩了,赶紧带人去主动攻打秦军,这个命令可谓是很有趣,不懂的人就看热闹,懂的人就知道赵孝成王上头了,比如廉颇,对赵孝成王的意志就置之不理。
没办法啊,喊他带人去送死,这怎么可能理会。
也是因为廉颇情商不咋地,这时候没有好好处理和赵孝成王的关系,他但凡好好和赵孝成王说几句道理,赵孝成王都不见得做什么蠢事,就因为廉颇屡次驳了赵孝成王的脸面,赵孝成王觉得自己好委屈,一边被对手嘲讽,一边还被自己人无视,于是理智部分开始减少。
与之相对的,就是冲动部分增加。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什么叫冲动?

正中敌人计谋,就叫冲动,不久之后,赵孝成王以廉颇带军“折兵损将”,还一次都没有赢为理由,让廉颇从前线卸下兵权老老实实回来邯郸挨骂,代替廉颇的,正是赵孝成王所听说的,秦军人人都害怕的“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