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我猜为了追上敌军,这时候赵括不得不带领骑兵提前出发追击敌人。这样导致两个后果:骑兵和步兵脱节,没有足够的斥候(骑兵)搜寻附近地区!当他以为可以追上秦军,并给秦军致命一击,然后班师回朝的时候。秦军埋伏已经完成。等赵军步兵进入埋伏圈以后,从后面包围赵军。
至此赵军完了!
事实上,这就好像二战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一样,士气高涨,步步紧逼,但后勤不足。不过隆美尔技高一筹,把两个德国师带出了,逃了回去。
赵括自幼跟着父亲熟读兵书,兵法战术装满了整个脑袋,可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大败,和他一生所学没有太大关联,因为他执行的不是自己的战术,而是赵孝成王固执的命令。
长平之战是一场骇人听闻的“血肉磨盘”,强盛的赵国被一战打得常备军近乎损失殆尽,更可怕的是对赵国的壮年劳动力毁灭性打击,在战国后期,秦国得以一家独大威震群雄,就与这一战中赵国的衰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在长平之战前,秦赵互相有军事摩擦,但是都有一定的克制和默契,双方将领该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必要死战,这些其实都是有习惯的,只是让战国群雄都没想到的是,白起竟敢杀降,要彻底灭掉赵国的底蕴。
所以对于长平之战的定义,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堂堂正正”的军事碰撞,长平之战胜负是一回事,而长平之战后,秦国所获得的成果,不是胜利本身带来的,可以说是白起的虚伪、狠毒带来的。
坑杀数十万俘虏,这种实际性效果远比一场胜战的名声好听得多,而赵孝成王也在战后才领悟,他追求的东西,和秦昭襄王追求的东西,压根就是两回事。
赵孝王成要名,要面子。
秦昭襄王要利,要未来。
长平之战的“最初模样”。
像长平之战这种一场就能“吞掉”天下十数分一青壮人口的“歼灭战”,会是战国的常态战争吗?
很显然,这个假设根本不可能,假如真是这样,战国时代只要发生十次战争,那么就会提前结束了,因为人口都打完了,可事实上,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发生次数数不胜数,长平之战就是一场“特例”。
所以长平之战伊始,根本就没人想过赵把秦灭掉,还是秦把赵灭掉。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秦赵两国的“领土纠纷”。
领土问题是战国时期很经典的“纷争矛盾点”,强国就喜欢强取弱国的领土,一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统治面积,充实基本盘,第二一来也有“战略位置”考虑,在战国历史中,韩国就屡次被秦国强迫“割地”,多数时候都是为了战略位置。
而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又开始逼迫韩国割让“上党”,以此作为秦国通往中原的重要渠道,假如韩国答应了,接下来的故事无非就是“假道伐虢”,那么这个计划韩国如果还考虑自己的生存,自然是不同意,除了韩国以外,赵国也不会同意。
于是韩国灵机一动,玩了一招“驱虎吞狼”,韩王很愤怒地表示,既然你秦国点名要上党,我偏不给你,我送给赵国。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
明知道是韩国搅浑水,但赵国却接受了这个阳谋,表示入场和秦国做过一场,毕竟这个时候的赵国,根本就没有那么忌惮秦国,也就是赵武灵王不在了,国君换成了一个胆子不大的后辈,若是赵武灵王在世,秦国也得忍让三分。
看到韩国祸水东引,秦昭襄王很愤怒,于是趁势让本来就在攻打上党的王龁带着大军围攻上党,与此同时,赵孝成王已经迅速派出军队来到上党“转移”百姓,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搬空”上党,可见此时赵国压根没有想着和秦国有多么大的战争冲突。

至于百姓转移的地方,正是距离上党不远的长平,得知赵国玩了坚壁清野这一套,秦昭襄王让王龁带着大军围攻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