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而且赵孝成王做得很绝,他都没有说让廉颇当赵括的副将,就算给赵括分享分享经验也是好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太冲动了,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了。
秦军方面一听到赵军换了赵括上来,立马暗自欢呼,然后秦昭襄王立即偷偷摸摸换了白起作为前线主将,让王龁退为副将跟从白起,只是这个计谋很隐秘,秦军下令,谁敢透露阵前换将的事情,那么就连坐谁。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从军事情报方面,也可以看出秦赵两军的优劣势了,因为赵孝成王深信秦国的传言,所以换了赵括上去,他恨不得拿个喇叭全天候在秦国播放,而秦军则是偷偷摸摸,封住了大家的嘴巴,军事素养,高下立判。
所以此时,压力全部给到了赵括。

赵括:我也没有办法,要不就赢,要不就亡。
赵括究竟是不是“自负”之人,历史给出的史料无法判断,但不可否认的是,赵括的确懂的兵法很多,不然也不会被后人嘲讽“纸上谈兵”,只可惜,长平之战,并不是考验赵括的“全面兵法体系”,而是要求赵括发动一场“主攻战”。
接到赵王的命令,赵括前往长平,这一战对他来说很重要,他是否能继承父亲的名号,全看这一战,而且这一战,他是有限制的,比如他不能再缩着不动,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能挽回赵孝成王丢脸的局面。
随着赵括进入主战场,赵国方面的兵力正式达到巅峰,起码高达四十万之众,来到长平不久,赵括立即主动出击,这下子可把秦国高兴坏了。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其实秦国此时也有点“疯狂”了,秦昭襄王和白起也不是胜券在握,只是他们只求和赵国决一死战的机会,而离间换将,把老将廉颇变成赵括,这是为了让他们的死战难度减少一点,假如赵括是个军事天才,那么他们也认栽(赵括此前极有可能已经带过兵打仗了,然后被秦国人洞悉了真实的水平,只是历史没记载)。
而白起也不是善茬,他看着赵军庞大的规模,一开始也有点怵,最重要的是,秦国这一招离间计,也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会给赵军加大士气,要想啊,赵军跟随着一个秦军“闻风丧胆”的赵括作战,心中的斗志和军队的士气多么高昂?

所以白起能做的,就是“削弱”对方士气,并且打造“骄兵”心理。
于是赵军出击,秦军很配合当起了演员,“佯败”后退,赵军顿时更加欢呼雀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廉颇,大多数人都还是和赵孝成王一样的“冲动”心理,此前被围困得跟缩头乌龟一样的他们,这时候打得秦军连连败退,自然欣喜若狂。
而这,就是“兵家大忌”,士兵都上头了,所谓骄兵必败,不无道理。
赵军逐胜,追造秦壁。
那么赵括有没有发觉这可能是一种“阴谋”呢,可能他发觉了,但是除了前进他做不了什么,因为赵孝成王根本不可能允许他这个时候静静观察,最重要的是,赵国数十万大军的补给线已经来了,战争机器已经启动,无人能够后退。
所以赵括的命运已经注定了,要不就是赢,要不就是死。
而赵军的“后勤”大军开动,这才是白起的重要计谋,从长平之战的记录来看,一开始秦军“诱敌深入”,他们的人数大致是少于赵军的,而主要的军队干什么去了?
一部分诱惑赵军,当演员。
另一部分就是去断赵军的后勤了。
在白起的策略中,他就是让赵军“不攻自溃”,本质和廉颇的思想一致。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就这样,白起的计谋很快得逞了,他用一股不小的力量去断掉赵国的后勤,此时他用来诱惑赵军“深入”的成本已经回本了,接下来,赵军就是“瓮中之鳖”,没有了后勤补给,赵军投降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