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重新培养一个接班人已经来不及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已有的儿子、孙子堆里找找。
可朱元璋看不上儿子们。
在他看来,这些儿子,和太子朱标相比,完全不行。
就拿朱棣来说,在朱元璋的一众儿子中,除却朱标,就属朱棣的能力最强。
可朱棣从小就不受朱元璋待见,连名字都是到了七岁才取的。
朱棣的文韬武略虽不错,但和朱标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
至于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那更是涉世未深,远远达不到能掌控朝局的地步。

左思右想之下,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太怀念朱标,或许是因为“朱棣并非朱元璋亲生子”的谣言,最终朱元璋选了15岁的朱允炆当皇太孙。
朱允炆原本是朱标的次子,生母也只是次妃吕氏。
但因为朱标的原配常氏死得早,常氏生的长子朱雄英也早早夭折,没过多久吕氏就被扶正。
这样一来,朱允炆也就成为了朱标的嫡长子。
朱允炆成为皇太孙之后,朱元璋竭尽所能悉心教导。
只是,他的时间太短了。
6年后,朱元璋去世,朱允炆顺利继位。

6年的储君培养,朱允炆来不及像父亲一样慢慢学,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挑最要紧的。
朱元璋也没有对他要求太高,只希望朱允炆能好好当个守成之君。
但很明显,朱允炆并不是个甘心守成的人。
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就大刀阔斧想要削藩,将叔叔们的权力尽数削减,下罪的下罪,削爵的削爵。
朱允炆的初衷是想要维护自己的帝王权威,避免藩王权力过大,但他在撸起袖子开干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评估自己的能力。

1399年,也就是朱允炆继位的第二年,朱棣就举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了。
从双方实力来看,朱允炆的军队超过朱棣的三倍还要多,还有全国的经济做支撑,又收纳了几个被废除的藩国,理应要把握十足地完胜。
可事实恰恰相反,三年后,朱棣打到了京师脚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门投降。
与此同时,南京皇宫起了大火,朱允炆不知所踪。
他或许是死在了火里,或许是逃出去隐居避世了。

朱棣顺理成章登上皇帝之位。
回看这段历史,不少人都感叹,如果朱标死后,朱元璋直接选择朱棣当储君,大明朝就能少折腾几年,直接进入永乐大帝的时代。
朱允炆仁弱,自知之明也不够,朱元璋为什么偏偏要让他当储君呢?
我仔细翻看了史书,从当时的格局来看,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确实是历史的必然。

其一,在嫡长子继承制上,朱允炆的身份更正统。
我国的古代社会,长期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明令·户令》也明确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
长幼顺序,贤能与否,根本不是皇家在意的重点,嫡出正统才是最重要的。
朱标一出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在朱标还是个小孩童时,朱元璋就已经认定他是继承人,费尽心思培养他。
至于其他的儿子,朱元璋明显就敷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