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朱标不幸去世。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是嫡长孙,当储君名正言顺,身份正统,能够让四海臣服,即“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
至于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1392年朱标去世时,朱棣前面还有朱樉、朱棡两个嫡出的哥哥。
如果在朱元璋的儿子辈里按身份排序,储君之位怎么也不可能轮到朱棣,而应该是老二朱樉。
但朱樉在藩国就经常闹出事端,根本不是块好料子。

而且,朱棣的身世一直是个谜团:他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生的?
从现在已有的史料来看,朱棣的生母有马皇后、碽妃、元顺帝妃洪吉喇氏三种说法。
不同史料之间虽各有矛盾,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当年的朱棣,在身份上很有可能存在疑惑和传言。
对于普通皇子来说,这种身份的怀疑或许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储君来说,有怀疑就等于有把柄,属于致命缺陷。
朱元璋本就出身草莽,作为开国皇帝的他难免自卑于身份正统性。
越缺少身份,则越在乎身份。
因此,从身份角度考虑,朱允炆才是朱元璋心中的人选。

其二,感情因素,朱允炆的性格宽仁,与朱标更相似。
朱允炆与父亲朱标有很多相似点,同样仁爱孝顺。
对待百姓,朱允炆向来持宽大的策略,他还主动向朱元璋请命,希望能够修改《大明律》中过于残苛的条文,并揉入《礼经》和历代的刑法。
《明史·恭闵帝》: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这一举动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
对待百姓如此,对待亲人,朱允炆也表现出了至纯至孝。
此前,朱标生病的时候,14岁的朱允炆衣不解带、昼夜不离地照顾。
后来,朱标病逝,朱允炆更是因为伤心过度消瘦了很多。
老年丧子的朱元璋,看到这样孝顺的朱允炆,心一下子就化了。

相比之下,从小在军营里长大,镇守边疆、征战无数的朱棣,行事就更凌厉,与朱允炆完全不同,与朱标也不是一个风格。
从感情上来说,朱允炆简直就是朱标的延续。
多年来,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有身为帝王的宠爱、有身为父亲的自豪,这种爱已经成为了习惯。至于其他儿子,一概都是君臣。
因此,每次朱元璋看到朱允炆,就会忍不住想起自己最爱的儿子朱标。
即便朱允炆没有那么优秀,朱元璋也愿意把皇位给他,这大概是爱屋及乌的最高境界了。

其三,朝局因素,朱棣当储君,容易引起时局混乱。
朱元璋当皇帝后,让朱标当太子,其他的儿子们都册封为藩王,被分派到各地领兵驻守。不同的藩王之间,相距较远,不允许擅自联系,无诏更不能带兵进京。
同时,他还会主动撮合儿子们和开国功臣们联姻,彼此建立紧密的联系。
这样一来,边疆的安稳就牢牢地掌握在了朱家自己人手中,而开国功臣们也都和朱家有了姻亲关系,不会轻易反叛。
偶尔有几个藩王在边境作威作福,只要皇帝稍微敲打一下,基本也就能消停了。
这种局面,是当时稳定大明江山的好办法。

当时的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在北平。
朱标突然去世,储君之位突然悬空,朝局本就容易引起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