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时候,朱元璋再突然把燕王召回来当储君,其他的儿子们怎么想?原有的稳固的藩王体系,会不会就此紊乱?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0多岁,如果朝局乱起来,他还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力挽狂澜、稳住大明江山?
一切都是未知的。
与其冒险,倒不如直接让朱允炆当储君,藩王们已经形成的稳定局势就不会被打破。
所以,在充分考量之后,朱元璋让朱允炆当了皇太孙。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一边教朱允炆治国之道,一边为他铺平后路。
朱允炆担心藩王拥兵自重、不好管理,朱元璋就劝他:“诸王在边疆为你镇守,可以留给你一个安宁的朝局。”
《皇明史窃·卷三·革除记》:太祖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虽然没有直接点透,但这也等于是在告诉朱允炆:藩王的功能是边疆稳定,轻易不能动。如果要动,你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实力。
另外,朱元璋看着蓝玉等开国功臣不断抱团,担心朱允炆未来镇压不住,直接搞了一场“蓝玉案”,将居功自傲、不太受管制的功臣们杀了个干净。
后人评价,朱元璋凭借一己之力,晚年杀了半个朝堂。
实质上,这场杀戮,完完全全是在为朱允炆做打算。

朱标可以镇住这帮功臣,但朱允炆完全不行。
因此,朱元璋只能杀了他们,为朱允炆扫清障碍,让他安安稳稳做个守成之君。
可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朱允炆并不是个安分的人。
他一上台就明目张胆对着叔叔们削藩,还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非要一步到位削藩到底。
当初,汉武帝雄才伟略,带着文景之治留下的财富,在忌惮诸侯国势力时,都知道不能操之过急,用推恩令的方式慢刀子割肉,形成了双赢局面。
而朱允炆,一上来就对藩王们下死手。
朱允炆登基后的一年内,废了周王朱橚,流放云南;逼得湘王朱柏无法自白,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全部被废为庶人……
《明史·恭闵帝》: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朱棣等于是被朱允炆逼到了死路。

就算兵力打不过,就算经济支撑不住,朱棣也要拼死一搏,否则他的下场一定和其他兄弟们一样。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朱棣居然赢下了这场战争,果真是应了那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我想,如果朱允炆的削藩举动能稍微缓和一点,一切的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朱元璋在立谁为继承人这方面也没少伤脑筋,他的大儿子朱标37岁死亡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次意外事件,如果朱标不死的话,他继承朱元璋的地位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他也很有威信,他的兄弟们也都很佩服他,而且他的性格仁慈宽厚,就连朱元璋也非常喜欢,所以立他为继承人几乎就是没有更改过的打算,虽然他的四儿子朱棣很有能力,但是朱元璋知道他杀心太重,生怕他死后明朱隶对他的儿子们下手,所以原先几乎没有考虑过他。
但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又不得不去正视这个问题了,在他剩下的25个儿子中看来看去,还只有朱隶更像那么回事儿,才干很高,做事勇敢,确实也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但是朱元璋知道朱隶和自己一样心狠手辣,所以就有些犹豫,不过他曾在一次朝会上对大臣们说过这件事,大臣们都不敢发表意见,只有一个叫刘三吾的大臣我说如果立燕王为继承人的话,那么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地呢?秦王和晋王是燕王朱棣的二哥和三哥,朱元璋想想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如果立燕王朱隶的话,那么朱元璋的儿子们可能会互相残杀,而以朱隶的手段,朱元璋的儿子们可能会被他杀个差不多,所以朱元璋就不做这样的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