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说到这儿,乾隆的立储名单也有了答案。
同样都是令妃的儿子,永琰和永璘不用拉出来比较,就已经高下立判。
作为旁观者,我们已经知道了,永琰便是乾隆的立储人选、未来的嘉庆帝。
殊不知,永琰和永璘这对兄弟,乾隆最宠爱的还是小儿子永璘。
十七阿哥永璘出生的时候,乾隆已经56岁的“高龄”了。老来得子,老当益壮的乾隆心里乐开了花,他十分宠爱这个小儿子。

在永璘18岁的时候,乾隆带着他南巡出游;23岁的时候,乾隆封他为贝勒。分府的时候,又额外赏他当铺良田。
乾隆对儿子们的好脾气,全部都用在了永璘身上。慈母多败儿,慈父乾隆也不例外。
正是因为乾隆的宠溺,永璘过得十分随性。他不学无术,十八般武艺样样不精通。文不喜诗词韵律,武不善骑射剑舞。总之,妥妥的一枚“学渣”。
学渣也不是没有优点。永璘最大的优点,就是活得清醒,认得清现实。乾隆宠他,他没有恃宠而娇。他自知没有治国之志,便也不趟这立储君的浑水。

当乾隆决定立储君的消息出来,一些大臣便来拍永璘的马屁,支持他入选。永琏当即表示:“皇位对我来说太沉重了,我这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得到和珅的府邸。”
原话在《啸亭杂录》里记载:
”纯庙末年,或有私议储位者,王曰:“天下至重,何敢妄觊,唯冀他日将和珅邸第赐居,则愿足矣。”
永璘这番“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话一出,他的哥哥永琰的心也就踏实了。
他的主动弃权,避免了兄弟相争,既成全了哥哥,也成全了自己。哥哥永琰继位后,果真替弟弟永璘实现了梦想,将和珅的豪宅赐给了永璘。
最后,来说说嘉庆帝本尊,也就是永琰。
永琰自小勤奋好学,六岁学于兵部侍郎奉宽,从工部侍郎谢墉学今体诗,十三岁就通读四书五经,很受乾隆的喜爱。
少年时期的永琰,学习成绩颇佳,"英词炳蔚,援笔立就,动成典则"。 年长后,尤喜读诸史、通鉴,居然达到"上下三千年,治迹目了然"的程度。

1773年,按照雍正皇帝立下的“秘密立储”的规矩,乾隆写下立储谕旨,将谕旨藏在一个锦匣内,再命人将匣子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完成了整个立储工作。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举行了盛大的禅位大典,爱新觉罗·永琰继承帝位,成为了清朝的第七位皇帝——嘉庆皇帝。
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后世的评价,这位嘉庆皇帝,不管是在政治手段方面还是在政务能力方面,其整体表现着实一般,大清朝也在他的手里,逐渐开始走向下坡路。
嘉庆皇帝说是在位25年,实际执政21年。他十分勤政,一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
其实,嘉庆皇帝的勤奋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一种“懒惰”着的勤奋。

表面上,他一天到晚地操劳。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祖宗为自己动脑子。
“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这话可以说是嘉庆皇帝的座右铭。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
所以,嘉庆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性格的平庸皇帝。
再加上他在位期间,国内爆发了天理教起义和白莲教起义,清朝国力日趋衰退。